北京網絡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談網絡營銷的尺度
著名網絡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談網絡營銷的尺度。近期,一起“兩年輕網友通過某交友軟件相識在挖掘機內車震被困3小時”的假新聞又讓不少媒體紛紛“中招”。這條10月13日發布的假信息完全符合“熱點、勁爆、反常”的新聞要素,其中的“挖掘機”“車震”“年輕男女”等字眼更是賺取了不少點擊量,并引發不少網站轉載。后經媒體調查和當地警方核實,該新聞就是一起由軟文編造成的假新聞,目的就是不著痕跡地再次向受眾推銷該社交軟件。
而在近日,又一則95后萌妹“用身體旅行”的長帖在網絡爆紅,引起網友熱議。在帖子中,該女子自稱酷愛旅行卻苦于囊中羞澀,故決定“每座城市征集一個臨時男朋友,邊走邊愛,0元游遍全國”。此外,該女子還公布了自己在某社交軟件中的號碼。后經網友“傳媒大觀察”爆料,這三起“假新聞”皆是國內某社交軟件借“情色、性”等話題故意實施的網絡營銷行為。
國內著名網絡營銷專家劉杰克老師認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不應成為惡俗營銷的避難所。治理企業“無底線營銷”行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國家、社會、企業、公眾多方聯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法律法規在引領和規范網絡行為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面對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國家需要完善針對互聯網營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明確商業營銷行為的邊界。“對那些屢屢突破道德、法律底線,開展虛假營銷、惡意營銷、低俗營銷的企業和個人,各級互聯網信息辦、公安機關應及時依法依規處理,并把相關企業和個人納入誠信黑名單。”
企業要履行好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企業為追逐商業利益,采取適當的營銷方式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此外,劉杰克老師還認為,整治無底線網絡營銷,媒體和公眾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媒體做好信息把關的工作,不應該為滿足公眾獵奇心理而失去底線。此外,對于無底線的網絡營銷,公眾也應積極向公安部門、工商管理部門舉報。
從“反世界杯聯盟”到“挖掘機車震”,再到“95后女子用身體換旅行”,互聯網上屢現通過炮制假新聞來吸引網民眼球的炒作行為。網絡營銷的邊界和底線在哪里?對于為產品推銷而進行的無底線網絡炒作行為,我們又該怎么辦?今年世界杯期間,國內不少新聞客戶端的顯著位置都被一組“上海出現反世界杯聯盟”的圖片占據。圖片中有打著“世界杯,還我男朋友”的旗子,穿著暴露的靚麗女子,以及現場亂作一團的“球迷沖突”。所有這些只是為了突出一句,“聲援我們,請加某某交友軟件號”。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其實是該社交軟件針對世界杯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
著名網絡營銷培訓師劉杰克老師認為,法律監管的缺位、企業道德倫理缺失和價值觀的迷失、公眾的鬧劇心理和獵奇心態等因素的存在,是造成當前無底線網絡營銷事件頻頻發生的主要原因。雖然我國已經制定和實施了不少關于互聯網領域的法律法規,但是有關網絡炒作、無底線營銷行為等方面的立法工作還相對比較滯后。“目前,學界對于這種網絡營銷行為是否違法還存在爭議。互聯網高效、低成本的傳播效果與處罰偏輕的懲戒機制形成強烈反差,這也是導致惡俗營銷屢禁不絕的原因之一。
網絡營銷講師劉杰克老師還認為,企業倫理的缺失和價值觀的迷失是造成無底線網絡營銷之風盛行的重要原因。“不是所有的話題和事件都適合用來炒作,營銷要有溫度,炒作要有道德底線。公眾愛看“鬧劇”的心理和獵奇的心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無底線營銷行為誕生的催化劑。許多企業通過分析網民心理和社會心態后,刻意制造一些能吸引網民眼球的熱門話題,從而達到推銷其產品、做免費廣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