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社會化網絡營銷的運營

網絡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社會化網絡營銷的運營

網絡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社會化網絡營銷的運營。在社會化網絡方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化網絡就是關系網絡。但這種關系網絡與以往社會學意義上的關系網絡有所不同。在社會化網絡中,關系可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小的成本得以拓展,也就是說,傳統的關系分隔度在縮短(小于傳統所謂的六度分隔)。另一方面,相對于關系拓展,關系維系也變得日漸網絡化,人們不僅僅滿足于網絡初期的虛擬關系的維系,進而還把越來越多的現實關系也搬到網絡上來維系。

這種變化給企業帶來的影響是:首先,因關系網絡中溝通的便利,由用戶主導并創造的信息得以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化網絡平臺上輕易被發布和傳播,導致企業及其產品的透明度空前增強,且這種透明化是不以企業意志為轉移的;

其次,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力正逐漸回歸人際關系網絡(或社會化媒體),而企業曾長期依賴的傳統大眾媒體,其對購買決策的影響力在不斷下降中,以往企業通過大眾媒體進行的單向傳播的效率大大降低,現在消費者更愿意在社會化網絡上與企業進行直接的雙向互動;

最后,消費者越來越集中于社會化網絡,導致營銷面臨碎片化:快速變化和海量信息的網絡環境、紛繁復雜的個性化特色的需求呈現、千奇百怪的各種信息反饋,都使營銷越來越細碎,操作難度也在不斷加大。

企業情商所涉及的問題。前面分別介紹了“情商”和“社會化網絡營銷”的相關背景。從現有的概念上看,兩者之間并沒有交集。因為情商本身,是一個個體的概念,而不是群體的概念,更不是一個組織的概念。但從社會化網絡的性質及其給營銷帶來的影響當中,我們又可以看到,企業組織,似乎必須有一種類似“情商”東西來化解當前的矛盾。

結合前面提到的情商的核心內容,我們可以設想:在社會化網絡中,在這種用戶成為主導的條件下,為適應這種營銷環境的變化,企業應有其去組織化的、“人化”的“情緒”表達能力(新的溝通能力),也應有不同以往的“情緒”管理和調節能力(新的公關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企業還需要有新的人際關系能力。這就是我提出“企業情商”概念的最根本原因。

即使企業愿意放下身段,愿意在社會化網絡中自我“人化”,但其面對的另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是,這種改變,否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畢竟消費者對企業、商業的認知是由來已久的,這種思維慣性,會否形成企業進行社會化網絡營銷的巨大障礙?建立“企業情商”是否會成為企業自己一廂情愿的事情?

但我在思考“企業情商”這個概念的時候,也遇到諸多問題,其主要問題如下:

#1 理論層面

針對“企業情商”,我們找不到理論依據。企業情商,實質是組織情商。翻遍手頭可以看到的書籍及查遍網上的資料,都沒有找到相關的研究或理論。在可能相關的學科中,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群體心理,或個人在群體中的心理特征,它的研究對象,卻并非是社會中的組織。管理學中的組織理論,則重點放在了組織結構和管理上,其即使有涉及到“企業情商”這個詞(管理學中的組織行為學)的情況,也大多是對企業內部而言的,而不是指組織整體的對外情商。沒有理論支撐,可能導致新營銷無立足之本,無法建立戰略。

2 操作層面

“企業情商”是否與“情商”一樣難以衡量?與智商(IQ)不同,情商(EQ)至今都沒有系統、權威的測試方案可以借鑒,這使“情商”一詞在很多層面(只在教育層面有較成熟理論)只是一個流行語,甚至只是個商業名詞。個體情商的概念尚且如此,“企業情商”的衡量則可能難度更大。無法衡量,意味著無法確立“企業情商”的培養框架,也無法建立執行標準,這可能使“企業情商”只能停留在概念層面,而缺乏實際可操作性。

3結構層面

雖然我個人較為傾向于“企業”應當“人化”,應當與消費者建立一種新的基于人際的關系框架,但畢竟,企業是一個組織,他并不是一個個人。組織究竟能否像一個個人一樣與消費者建立社會化關系,我沒有答案。這其中的主要矛盾在于,企業從其出現開始,它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市場關系、金錢關系,眾所周知的是,它與強調情感、強調去功利化的社會關系之間,是存在根本沖突的。

最近的社會化網絡是十分的火熱,各大企業都開始爭奪這個市場,雖然沒有很好的成熟,但是未來無疑將改變傳統營銷。我們其實較為關心,未來的營銷將會受到怎么樣的改變?而最為消費者又該如何去應對?在社會化網絡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不再像以前那樣,而且一種新的關系,這種關系又該如何維系?這些問題,涉及社會化網絡營銷的根本,至今都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

我們在微博里面或者在各種營銷平臺上,都看到過:“企業情商”這個熱詞,同時也是越來越受到各大企業的追捧,而如何去通過這個“企業情商”來解決相關關系處理才是聚焦之處。以上其實也只是我對于這個企業情商的一點點簡介而已。

相關背景

情商(EQ:Emotion Quotient)如果是用到個人上面相信大家都會比較了解,而說到企業上面,雖然能夠想通,但是還是覺得有那么一層迷霧,所以我們首先從最本源的東西出發,一點點的來引導,情商,EQ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風靡一時的一個心理學詞匯。其概念最早由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和約翰·梅耶在1990年提出,到95年丹尼爾·戈爾曼的暢銷書《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出版之后,情商一詞才風靡全球。而實際丹尼爾使用的是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而并非情商(EQ)這個詞。但關于Emotion(情緒)的研究的熱潮,除了在心理學領域,同樣是九十年代,在神經科學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的飛躍。其實我們也了解“情緒”才是情商的本源,人本身就有七情六欲,還有就是我們自己也是分為左右腦,而左腦是主導理性,而右腦是感性,是主管情緒的,所以不管你如何的IQ高,也不能扼制你EQ的迸發,以至于對個人決策的影響。

我以前研究過心理學,而且對“情緒”及“情商”的研究的熱度也很高,但至今為止并沒有形成某種精確的概念,并且也跟我剛剛提到的一樣,其實大多是在于個人,而沒有到一個物體上面。如果談到個體的話個人認為是以下幾個方面:對自身情緒的認知和表達能力、對自身情緒的管理和調節能力,以及個體的社會情緒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對“組織”相關能力的研究。但無疑,上述能力,似乎也是組織(如企業)所需要的,尤其在當前的社會化網絡時代。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