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用“互聯網+”助力經濟創新
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助力經濟創新,從宏觀層面看,巨大的網絡規模優勢成為創新創業的“金礦”。中國互聯網網民數2015年上半年已突破6.5億,其中九成以上為手機網民。固定通信、移動通信全球網絡規模最大,兩年內建成了世界最大的4G網絡,4G用戶超過2億,占全球1/3強。這些用戶規模和網絡規模優勢是社會共有的資源,所有渴望利用互聯網創業創新的人群均可以從中挖掘出巨大的價值。從微觀層面看,互聯網時代是共享經濟的時代,企業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共贏將成為更多領域的常態,零邊際成本的時代將使得創業創新者能夠享有的社會資源爆炸式增長。
在中國經濟發展內驅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背景下,“互聯網+”在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管理理念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帶來的變革將有效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業成功率,成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內驅力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背景下,“互聯網+”在生產方式、消費模式、管理理念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帶來的變革將有效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業成功率,成為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驅動力量。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擴大內需的新手段、科技發展的新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吞噬大量中產階級家庭資產的黑洞。創業的成功不僅需要創業者自身在了解和把握市場需求、市場風險、商業模式、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較高素養,也需要比較完善的市場環境和公共服務環境,成功者在廣大創業隊伍中寥寥無幾。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成功率不足4%,其中大部分創業者舉全家之力投入創業,一旦創業失敗,可能帶來家庭資產的滅頂之災,也對社會保障體系帶來更大負擔。因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要積極倡導,又要穩妥推進。
傳統銀行的客戶群體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主要服務群體是頂部的精英群體和大型企業,而在滿足中小創業者的需求方面存在著先天的劣勢,高成本、低收益難以符合傳統銀行的業績考核標準。而互聯網金融在服務“草根”、服務小微企業方面明顯占優。首先是具有成本優勢,網上銀行只有實體銀行經營成本的十分之一。其次是具有信息優勢,對大數據的利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傳統銀行最擔心的風險問題。比如說阿里小貸可以幾分鐘內完成對淘寶商戶的評估并提供貸款,因為數據后臺掌握所有的這個商戶跟進貨記錄、交易記錄、違約記錄等。此外還具有分散化優勢。可以用互聯網平臺來解決分散的金融需求,錢來自千家萬戶,然后再把錢分散到千家萬戶,既積少成多,又分散風險。2014年可以說是互聯網金融的井噴年,整個互聯網金融的規模達到十萬億元,尤其是第三方支付達到了九萬億元。一方面確實對傳統的銀行業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也為廣大創業者和小微企業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資渠道。
互聯網的出現可能為創業創新帶來更公平的起點、更豐富的資源、更多的投資機會、更便捷的融資渠道和更高效的公共服務。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區位優勢、規模優勢、資源優勢在不同區域、不同收入、不同行業的創業者之間差異巨大,創業成為少數人的盛宴。而互聯網的出現將大大降低創業門檻和創新成本,帶來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新型要素資源更加均衡的分布,激發創業創新的浪潮。只要“一機在手”,無論身處城市還是農村,東部還是西部,人人都有幾乎均等的機會獲得市場信息、了解市場需求、尋找亟待改造的“痛點”,從而找到創業創新的突破口。2014年百度開放平臺上的開發者數量達到100萬,同比增長50%。騰訊開放平臺上的開發者數量超過500萬,同比翻兩番。阿里巴巴“云合計劃”擬招募100家大型服務商、1000家中型服務商、10000家小型服務商合作伙伴。說明互聯網時代不僅精英能夠創業創新,廣大“草根”也可以加入到創新創業的行列中來,真正使社會大眾成為創新活動的重要參與者。
互聯網為做優經濟存量帶來新的機遇,互聯網可以有效提高傳統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降低各類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很大程度上解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帶來更多的投資領域和消費需求。其次是有利于做大經濟增量,快速催生新型的創業創新理念和模式,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商業模式。傳統產業的邊界不斷顛覆融合,購物、娛樂、醫療、教育、出行等消費方式不斷更新再造,滿足個性化、定制化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邊際成本不斷降低,廣大“ 絲”成為新的消費中堅力量,甚至以眾包、眾籌等方式參與生產過程或投資過程。
互聯網為創業創新提供更優化的公共服務環境。較低的制度成本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而我國涉企公共服務長期存在職能交叉、手續繁瑣、信息不暢等問題,互聯網的出現將對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提供新的工具。網上審批的推廣有效減少企業審批時間、簡化審批手續,將為企業節省大量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公共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業掌握更多的政府信息和市場信息,并降低信息檢索和使用的成本。各類政務平臺和微信公眾號的出現為企業了解政策信息、表達政策需求、反饋政策意見等提供了更廣闊的渠道。
在推動“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方面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和用戶體驗為出發點,促進創新創意與市場需求和社會資本有效對接,也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既不“手太長”、“亂伸手”,又不無所作為。
政府要進一步強化網絡基礎和技術基礎支撐。網絡基礎設施是互聯網與各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我國現有網絡基礎設施存在著規模大、速度慢、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進一步提高網絡速度、提升網絡質量、降低網絡使用價格、加快中西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應成為下一輪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在技術層面,目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孕育興起,信息網絡技術已愈發成為先導技術、基礎技術和共性技術,政府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促進產學研資相結合,未雨綢繆、提前布局,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促進關鍵性技術在各領域交叉融合、變革突破。
政府要堅守底線思維,打造安全有序的網絡環境。不可否認,我國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得益于政府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但互聯網發展至今,隨著個人隱私泄露、網絡詐騙、網絡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的出現,已經到了必須盡快完善游戲規則、彌補監管缺口、守住安全底線的時間點。作為互聯網大國,如何完善互聯網法律監管體系,建立安全、有序、穩定的網絡,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完善互聯網法律監管體系既有系統性問題又有階段性問題。首先是互聯網法律體系的完善是系統工程,應該是調整互聯網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需要涉及各個部門法,因此必須有頂層設計、部門協調。其次要有階段性,法律監管體系的完善并非一日之功,應在征求專家和從業者意見的基礎上按輕重緩急制定出時間表和路線圖,先解決涉及網絡安全等核心問題,再逐步完善網絡知識產權、隱私保護、行業規則等。
政府要在包括公共數據在內的公共資源開放共享方面邁出更大的步伐。公共資源的開放程度是一國經濟公平度的重要體現。除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可以作為公共資源的享有者和受益者之外,更廣大的企業和社會群體應該有機會分享更多的公共資源,發掘其中蘊含著的商業機會和創新機會。應在制度設計上更加凸顯出公共資源的公益性,避免公共資源的政府化、政府資源的部門化,只有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和行政壁壘,才能使公共資源帶來更大的社會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