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子商務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時代農村的特色農產品電商
北京電子商務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時代農村的特色農產品電商。互聯網是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今年市“兩會”上,“農村電商”和“互聯網+農業”也是不少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葉明委員分析說,目前全國電商交易規模已經達到4萬億元,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做電子商務是大勢所趨。借助互聯網平臺,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轉型升級高原特色農業,對于昆明農業來說,無疑是重大機遇。
鄭學兵委員表示,互聯網+農業的特征就是讓科技促進農業發展,讓大數據指導農業生產。通過對供給側和需求方大數據的整合分析,指導農民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未來借助農村電商,可以讓農民不再為農產品滯銷而發愁,讓我們的高原特色農產品輸送到高端消費群體,實現優勢比價,做到價值的最大化。”
倪淼委員認為,互聯網對于農業帶來的“革命”更為重要的是產品本身。“昆明的特色農產品非常豐富,可以說每個季節都有很有特點的優勢農產品。”倪淼說,《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造高原特色農業品牌,而這些品牌,最終要實現輻射全國和南亞東南亞的目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6年要擴大市場消費,落實促進消費各項政策,引導城鎮消費提檔升級,挖掘農村消費潛力。要促進服務業優質發展,積極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建設,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那么,昆明的農村電商將怎么做?如何打通電商進出鄉村的“最后一公里”?“互聯網+農業”將為昆明帶來什么樣的機遇?
宜良試水農村電商初嘗甜頭。去年8月,宜良供銷社籌資50萬元,成立了昆明市宜供萬容電子商務有限公司,9月,在宜良縣建鳳農產品交易市場建立了全市供銷系統中第一家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宜良供銷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宜良縣能夠迅速實現農商對接,實現不小的銷售業績,這得益于供銷合作社原有的線下購銷網絡。據了解,該縣目前8個鄉鎮都設有供銷社,村一級設有購銷點,農村日用品、農資、農產品購銷體系都很完整。供銷社本來就是一個倉儲物流比較健全的網絡,村里的購銷點就是現成的代購點和快遞點,鄉鎮一級的供銷社就是現成的倉儲轉運中心,這是很多大電商平臺想要謀劃布局卻又難以短期覆蓋的物流網。此外,供銷社可以讓群眾想看實物就到供銷點的“實體店”看看實物,然后網上訂購,再由供銷社的工作人員直接送到農民家里。
據了解,近期宜良縣供銷社和蘇寧易購簽訂了合作協議,未來蘇寧易購將借助鄉鎮、村一級的供銷網絡點,開設產品展示線下體驗店。
昆明市供銷社副主任蔣偉介紹,目前供銷社購銷網絡覆蓋全省16個州市,昆明市有市級農資配送中心1個,縣級農資配送中心9個,配送網點達1538個;日用消費品配送中心8個,配送網點931個;專業協會130個、專業合作社611個。這些都是供銷社開展農村電商的先天硬件條件,“能夠解決電商進出鄉村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宜良縣供銷社主任朱樹云介紹,目前全國各地做農村電商主要模式有兩種:一是和淘寶合作做“村淘”網店,另外一種是自建電商平臺和借用其他平臺。宜良縣經過考察后,借鑒了各地經驗,首先在“淘寶網”開設了“愚公宜商”網店,店里主要銷售宜良的特色農產品,例如宜良鴨系列、云參、寶洪茶等。“這是我們宜良的地域性特色產品,只有宜良可以生產,所以放到淘寶有很大競爭力。”
朱樹云說,宜良縣作為全省的農業大縣之一,如板栗、豌豆、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外銷規模很大,如果還是通過淘寶網店平臺,卻無法實現大宗的銷售。為此,電商服務中心和中華供銷總社“供銷e家”、深圳“農邁天下”和曲靖“金色鄉村”3個專業農品購銷平臺建立了合作關系。
截至2015年11月17日,服務中心在淘寶網店上線28個單品,在3個農業電商平臺上架商品33個,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公司已經實現銷售收入15.7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