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培訓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微信營銷時代的微商與農產品電商
微商培訓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微信營銷時代的微商與農產品電商。有人一定會覺得,這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微商當然是靠朋友圈里朋友們的信任和支持賺錢了,還能有別的什么花頭?不錯,朋友圈之所以能成為“賣場”,那一定是建立在朋友關系基礎上的。朋友之間的友情、信任和互相關注,天然形成了良好的售賣渠道,讓商品流通附帶上感情色彩。
“微商”一詞剛剛出現時,很多人懷著好奇心去靠近她,試圖了解她,甚至夢想與她成就一樁美好姻緣。
如今,當朋友圈被大量微商廣告占領的時候,很多人不勝其煩,不得不經常在朋友圈設置“不看某人的朋友圈”。
在朋友圈這個“大賣場”里,必須得搞清楚微商到底靠什么賺錢。其實,商品流通附帶感情色彩,并非微商所獨創。中國民間商界,一直有“鬼迷熟客”的說法。賣饅頭的,會把賣相不好的饅頭賣給熟客甚至親戚,因為這些客人不大好意思因為饅頭長得丑而提出退貨;理發的學徒工,在技藝尚不成熟之際,常常在親朋好友的頭上反復練習,即使把人家理成丑八怪,人家也只有苦笑一下,不大會大發雷霆;農民伯伯種出的土特產滯銷,或者城里下崗工人被攤派了一大堆賣不出去的滯銷商品,七大姑八大姨的就會成為最有效的推銷對象……
網絡朋友圈市場,因為“有感情”,所以也更容易被傷害。自從網絡購物成為現實,“貨比三家”的消費心理,一下子被網絡搜索的徹底比價心理所取代。比如被最多微商在朋友圈推銷的面膜產品,它的真實底價很容易就會成為公開的秘密。如果你花10塊錢代理進貨,20塊錢賣給你朋友圈里的朋友,第二天你朋友會知道你賺了50%的利潤。
不管這位朋友是不是你的死黨,你都不大可能再指望其繼續支持你的生意:鐵哥們會想,這小子連我的錢都要賺,也太不夠朋友了,不理他了;不怎么鐵的朋友會想,竟然賺了我這么多,可見得跟我關系一般呀,咱們拜拜吧。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迅速發展,商業信息的公開化和產品價格透明化,網購形式憑著低價便利優勢,迅速蠶食著傳統實體店鋪的空間,網絡創業成為草根人群的首選。作為農業大省的山東,各級政府對農村電子商務紛紛給予政策支持,一大批農特產品微商應時而生,“互聯網+農業”成為草根創業的標配。
“這種創業是運動式的推動,符合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發展理念,必然讓更多的農民覺醒,更多的農特產品進入商品化、網貨化、品牌化序列中,也有許多具有商業思維的新農人運用社交化的微商來傳播銷售農特產品。”山東省電子商務促進會會長馮希寧分析。
在不斷國家政策的利好下,農村電商的興起為微商提供了便利條件,注冊過品牌的農特產品使得微商在銷售起來得心應手,微品牌成為農產品銷售的有力渠道。
兩天賣出5000份阿膠棗的“二蛋媽”阿膠創始人李國玉說,自己是山東一個小縣城兩個孩子的媽媽,從來沒有上過大學,是個典型的草根,卻因為做微商不到兩年,每年營業額1500萬,她用論壇上大家對她的稱呼“二蛋媽”注冊了品牌,并建立一個20多畝的廠房。“我想我趕上了創業的好時代,也因為我無意中無償輸出了我的有益價值,贏得了微友的信任。”
牡蠣是山東乳山的特產,乳山媽媽宋鈺玲從化妝品轉戰到農副產品市場,她在微商客戶平臺里,把牡蠣上線,結果大受歡迎,一天12小時連軸轉都忙不開,牡蠣的火爆銷售讓她看到了山東農特產在全國的魅力,如今,她又銷售起花生、大姜、茶葉等威海特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小青住在蘋果之鄉煙臺,小青在公婆家備孕的時候就開始在朋友圈賣蘋果。村里的人發現他們家的蘋果在網上賣得很好,紛紛找小青當代理,替自家賣蘋果。現在小青已經成了村里的小紅人,還給自己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代理商,一塊兒在微信上賣,她只需要在家負責填寫快遞單子和發貨。公公婆婆也會幫忙,小生意做得越來越好了。
農特產微商因為其獨特的魅力,成為草根創業的好工具,成為消費者相互分享的好載體,隨著互聯網+農業的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和供應鏈的不斷推進和完善,農特產微商發展空間巨大,微商不微。一片隨便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做微商代理的面膜,注定就是這命運。而朋友圈市場的脆弱之處,往往也正在于這些難以琢磨的情感因素。也正因此,傳銷、直銷的商業模式,似乎從來不以商品為核心,而是大談理想,鼓吹抱負,通過洗腦勾畫肥皂泡讓迷戀者狂熱不止。
要說成功,不過是金字塔頂端少數人的成功,狂熱跟風者充其量是湊個熱鬧而已。那些天天出現的“爆款”“斷貨”“最后一單”,鬼知道是真是假。
但朋友圈商機確實是不可否認的。只要你有足夠個性的產品,只要你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金點子,只要你可以讓朋友們在朋友圈里驚嘆、折服、享受,朋友圈淘金還是大有可為的——朋友圈最有市場的是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