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中國互聯網+數字新經濟

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中國互聯網+數字新經濟

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中國互聯網+數字新經濟。要想真正了解正在發生的經濟變化的廣度和深度,我們需要先知道歷史上開啟新型經濟系統所需要的技術力量。每一個偉大的經濟模式都需要三個互相作用,使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運轉的元素。這三個元素分別是:使經濟活動管理更高效的新型通信技術;給經濟活動提供更有效動力的新型能源;使經濟活動更加高效的新型交通和物流模式。
19世紀,蒸汽驅動的印刷技術和電報、充足的煤炭資源和火車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20世紀,集中用電、電話、廣播和電視、廉價的石油以及內燃機驅動的汽車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基礎。而當下的世界,迎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歐盟和中國,正在為一個新的經濟系統奠定基石。
“數字歐盟”和“中國互聯網+”開啟發展新模式
現在,一個嶄新的經濟模式橫空出現,它將極大地改變我們在這顆星球上組織經濟生活的方式。歐盟和中國勇敢地踏上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即創建21世紀高科技智能綠色數字經濟。他們的目標是使各自成為世界上生產力最發達的商業領地以及地球上最具生態可持續性的地方。
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經濟遠景發展計劃,名為“數字歐洲”。而中國的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遠景規劃,名為“中國互聯網+”。歐盟和中國關于綠色數字經濟的愿景現在正被其他國家所接受和認可。
中國和歐盟為智能綠色經濟建立互聯網+的計劃開啟了一種可能,那就是通過在廣袤的亞歐大陸開展合作,建立一個數字一體化的經濟領地,幫助人類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和一種生態文明。

它還會建立一個更具可持續性的低碳社會,減緩氣候變化。同時,由于人類開始將地球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新的經濟模式也伴隨著一種新的生物圈意識;我們每個人都開始承擔起地球生態系統保護者的責任,因為這個生態系統是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載體。
此外,不管是在歐盟還是在中國,數字化的通信互聯網都正在與數字化的可再生資源互聯網以及數字化的自動運輸和物流互聯網進行整合,以期建立一個超級物聯網基礎設施。
在物聯網時代,每一臺設備和電器上都會安裝傳感器。在這樣一個智能數字化社會中,傳感器與傳感器之間、傳感器與物聯網用戶之間都可以進行聯系,并且提供最新的經濟活動管理、能源供給以及經濟活動轉移等方面的信息。目前,全球有140億個傳感器被應用在了資源流動、倉庫、道路系統、工廠生產線、電力傳輸網絡、辦公室、家庭、商店和車輛上,持續監測它們的狀態和表現情況,并把大數據反饋給通信互聯網、能源互聯網以及交通和物流互聯網。預計到2030年,全球的智能網絡中將會有超過1000萬億的傳感器在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搭起橋梁。全人類將有可能有史以來第一次與任何一個人直接進行合作,使經濟活動變得民主化。
“互聯網+”革新商業運作方式促進產業新陳代謝
需要指出的是,歐洲和中國的互聯網、數字化事業,將會給每一個商業領域帶來革命,迫使幾乎每一個產業改變運作方式。
互聯網對農業的影響可以作為其改變產業運作方式的一個例子。互聯網使得農民和消費者能夠輕易地在對等網絡中進行聯系,從而極大地推動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社區支持農業網站能夠幫助農民和消費者保持聯系并及時共享關于谷物生長和交付時間的相關信息。社區支持農業中沒有傳統市場中的賣方和買方,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社會公共資源交換產品的提供方和使用方。從某種意義上看,消費者成為了產消者,通過眾籌的方式提供生產資料,而最終產品也由產消者進行消費。
目前,世界各地有著數千家從事社區支持農業的企業,其數量正不斷上升,這是由于年輕一代對利用社會經濟中的公共資源拓展自己的商業選擇越來越感興趣。社區支持農業可能在發展中地區發展得更加迅速,因為當地農民一般沒有足夠的資金為下一年的耕種進行投資。通信互聯網、數字化可再生能源互聯網、數字化智能交通和物流互聯網之間的融合,再加上電力的普及,可能極大地推動世界最為貧窮地區中社區支持農業的發展。
在最近的幾個月中,中國的習近平主席提倡建立一條以高新技術為依托的新型亞歐絲綢之路“一帶一路”,通過一個從上海無縫覆蓋至愛爾蘭海的市場將廣袤的亞歐大陸聯系起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歐盟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伙伴。橫貫亞歐大陸建立起來的數字化物聯網基礎設施可以使歐盟和中國以及其他新興國家進入一個全新的深入合作的時代,使大部分人類大家庭的成員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到一起。
當然,歐洲和中國的數字化事業所包含的遠不止普遍覆蓋的寬帶。免費無線網絡以及大數據流通那樣簡單;數字經濟將會給每一個商業領域帶來革命,迫使幾乎每一個產業改變運作方式,帶來史無前例的新的經濟機遇,使數以百萬計的人重新就業,參與到民主的經濟生活中。當然,數字化的通信互聯網只是基礎,在此之上,通過與數字化的可再生資源互聯網以及數字化的自動運輸和物流互聯網進行整合,可以建立一個超級物聯網基礎設施。
在這個內容更加豐富的數字經濟模式中,聯入到物聯網的私有企業可以使用大數據和分析方法開發算法,幫助其提高效率,增加生產力以及大幅減少生產和配送貨物和服務的邊際成本,使歐洲和中國的企業在新興的后碳燃料全球市場中更有競爭力。
編者按 十三五期間,中國將實施 “互聯網+”、 “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國家經濟戰略,尋找新動力,啟動新發展。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上的講話中表示,“中國倡議探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中國也愿意同有關各方一道,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著名趨勢學家、《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對此十分關注,提出以“一帶一路”為依托,開啟中國、歐盟以及橫貫中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建議。他認為,中歐應加強對話,重新思考經濟范式,協同建設“零邊際成本社會”和“共享經濟”。他的這些設想也得到國內有關方面和有關專家的重視。世界氣候大會巴黎會議召開在即,應邀將參加會議的里夫金先生專門撰寫了一組文章委托本報發表。根據每篇文章的主要觀點和建議,我們約請國內有關專家進行了評論并發表見解。這些文章將于今后的每周一見報,敬請關注。
全球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人類也迎來了史上貧富差距最大的時代,生態環境的惡化更是為人類帶來了最嚴峻的挑戰。人類在對自身處境的憂患思考中迎來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其中,歐盟和中國,各自正在試圖通過“數字歐洲”和“中國互聯網+”為一個新的經濟系統奠定基石,意圖使各自成為世界上生產力最發達的商業領地以及地球上最具生態可持續性的地方。
在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上,歐盟提議世界各國在2050年左右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在450百萬分率以內,以免地球的溫度上漲幅度超過3.5°F (2°C);因為即使溫度只上漲了3.5°F,人類都會被帶回到幾百萬年前的時代—上新世。屆時,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命將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所有的這一切嚴峻的挑戰告訴我們,傳統的發展道路亟須被新的經濟系統所替代。而我們目前也的確正在經歷一系列深刻的經濟變化。?全球經濟和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全球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世界各地的生產效率不斷降低,每個國家的失業率仍舊居高不下。同時,人類也迎來了史上貧富差距最大的時代。2010年,全世界最富有的388人的財富總和相當于半數最窮的人的財富總和。2014年,全世界最富有的80人的財富總和相當于最窮的人財富總和。
經濟增速的放緩和貧富差距的拉大絕非人類社會面臨的全部問題。事實上,生態環境的惡化或許是更大的挑戰。
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日益增多,快速加劇著氣候變化,這對本已不大景氣的全球經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據氣象學家的報告,全球大氣碳濃度在過去的65萬年間,維持在180到300百萬分率之間;工業革命前夕這個數字為280百萬分率;到了2013年,碳濃度則達到了400百萬分率。另外兩種對全球變暖影響頗大的氣體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在大氣中的濃度也顯現出類似的變化規律。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