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講師培訓師文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健身業

移動互聯網講師培訓師文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健身業

移動互聯網講師培訓師文摘: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健身業。健身產業與移動互聯網聯姻后,出現了很多新模式,多樣化的形式對市場起到了促進作用。一方面,健身館越來越人性化,為滿足不同的群體需求,出現了女性健身館或個人健身工作室;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手機和設備,科技化的家庭健身館也開始在全球流行開來。幾年前提到健身,大眾的第一反應是:一群身上抹了色拉油的家伙穿著泳裝站在臺上凹造型;而現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大多數人腦海里的,也許是風靡全球的《7分鐘健身》、《30天練出腹肌》等健身應用。

據統計,視頻課程、智能硬件、健身計劃這三類,是移動互聯網健身產品數量的前三名。相比較之下,健身社交、制定飲食、健身知識聚合、健身O2O類等產品較少,僅占總數的4.5%左右。

這一類產品旨在幫助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健身。從內容上區分,主要有精品和普適兩種。前者多為付費的全套系統化課程,其開發商多為傳統的健身公司,如《Fitstar Personal Trainer》;而后者以《7分鐘鍛煉》、《每日鍛煉》系列等入門級健身軟件為代表,其開發商多為互聯網創業公司。

隨著其與移動互聯網的聯姻,健身房也開始進行O2O類產品的試水,其中主要以私教課程為核心。健身房除了開發自家的APP,方便用戶隨時了解健身房課程安排、最新優惠活動等信息,更是跳開了傳統健身房的限制,提供會員與私教線上交流的平臺,進而出現了線上課程指導,并通過預約、私人訂制等線上服務,給用戶提供更好的健身體驗。

美國的Fitmob健身房就是最先嘗試O2O類產品的先驅之一,但比起傳統健身房,Fitmob不僅自由度更高,也更個性化。Fitmob的健身房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租用各種公共場所或健身房,進行鍛煉和授課。之后,Fitmob會根據教練和用戶所在的位置,開設不同的健身課程。用戶可在線上通過GPS定位,尋找身邊的健身課程并進行預約。

類似的健身房,在歐美國家已陸續開設,國內則比較少見,反倒是家庭健身館越來越受到國內健身人群的歡迎。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可穿戴設備的興起及健身設備價格愈趨平民化,家庭健身館的概念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傳統的健身行業跨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推出可穿戴產品時,都不約而同提到了“家庭健身館”的概念。

2012年,Nike和微軟合作,推出了《Nike+ Kinect Training》,并一同宣告居家健身新世紀的來臨。由Nike公司頂尖運動員的專屬教練所參與開發的《Nike+ Kinect Training》,是一項客制化的訓練課程,以Nike精英健身課程為基礎,針對不同程度的運動者設計。透過Kinect的特殊體感感應技術,課程中的個人健身教練會觀察玩家的身體動作,評估強度與體能并發掘出可改善之處,進而建立個人化的健身計劃,協助用戶在舒適的居家環境開發自身潛能。

去年,Runtastic也開始將市場從戶外運動轉入室內,并推出4款針對家庭健身館的全新應用。而現在,進入應用市場,我們并不難找到關于家庭健身的軟件。

家庭健身館的實惠、便利性,及通過可穿戴設備獲取自身數據,是健身館所不能及的地方;而健身館給我們帶來的互動性、參與性及教練的言傳身受,亦是家庭健身館所沒有的。但這二者并不存在沖突,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用戶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場地和運動模式,并通過硬件設備獲得準確的身體數據,及健身教練的專業指導。

近幾年,國內健身行業發展迅速,但健身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尚不足以滿足健身人群的需求,加之家庭健身館概念受追捧,這段時間,國內出現了大量的個人健身工作室。據統計,目前全國個人健身工作室在1萬-2萬家左右,這些健身房主要以為客戶提供群體/私人課程,及健身場地為主。

對相對分散的市場來說,移動互聯網的加入,讓產業變革變得更加容易。目前,國內已出現了一批移動互聯網健身產品,以社交網絡類居多,但多數產品并沒有自己獨立的客戶端,更多的是借助微信的平臺而存在。如FitTime健身時代。

這類產品多與可穿戴設備或智能硬件相結合,是當前很火熱的一種模式,受到創業團隊的青睞。產品注重數據的收集和管理,開發商一般會從數據收集分析方面切入,進行產品設計。最具代表性的是《Nike+ Running》,此外還有《Jawbone》和《Misfit》(智能健康手環)、《SmartMat》(一款具有壓力傳感器的智能瑜伽墊)等。

這類產品主要提供量身定制的健身計劃指導和健身動作詳解,因此這類產品更多地受到有運動習慣的外國健身人群,以及健身入門者的歡迎。在App Store里,《Nike Training》、《TruTrainer》、《runtastic》系列、《Fitness Point Pro》等軟件都是該類產品的代表。

健身成果與飲食息息相關。在獲得正確健身指導的同時,合理的飲食計劃亦是健身人士重點關注的內容。以前粗糙的減肥資訊已過時,當下的健身飲食資訊,正轉入科學化、個性化及數據化模式。《MyFitnessPal》和《薄荷》分別是國外與國內健身飲食類軟件的代表。

最早,FitTime睿健時代是從人人網起步,以傳播健身文化、發布健身知識迅速獲得了大量用戶的關注。之后,他們開始著手制作一些原創的家庭健身教程、健身指導視頻,以及較系統化的健身訓練計劃。這些專業化、系統化的內容,讓其與其他單純的“傳播大號”拉開了差距。進駐微信后,FitTime睿健時代快速成長為微信平臺上第一批垂直類社區,同時,也成為國內健身社區的代表之一。

當前,國內的健身市場仍處于發展前期。與國外相反,我國的健身行業起步晚于互聯網的發展,國民健身意識不強。入門的健身者,在網絡上看到、找到的健身知識都是碎片化的,缺乏針對新手系統化的入門指導。而對已經有一定健身基礎,但需要更具針對性指導的健身者來說,服務亦是跟不上需求。再加上體質、審美觀念的不同,國外的訓練內容,不一定適合國內健身人士。

以上,都是當前存在的用戶痛點。因此,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健身行業從業者可以借鑒國外在信息聚合、在線課程等在細分市場已有的成功先例,結合國內情況,選擇從軟件、硬件、或個人作為切入點,進行開拓并創新。

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是社交。健身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的事,多數人都需要相互激勵及分享成果,很多產品正是從這個出發點切入的。國外產品有《Pumpup》、《Joinsession》、《Dailyburn》等,在國內,這類產品比較少見,上文提到的《薄荷》,社交功能占據比較多的位置,因此也可將其看做社交類產品中的一員。

個性化的健身房與科技化的家庭健身館相互融合,是未來健身行業的發展趨勢。據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International Health, Racquet & Sportsclub Association,IHRSA)的統計數字,在當前的健身行業,以健身館和健康俱樂部盈利最多。健身房憑借其場地、器材、環境及專業教練指導等優勢,在未來,依舊會是健身行業的領頭羊。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