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網絡營銷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延續性
著名網絡營銷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延續性。對于年輕人來說可能更加重要,因為相比老年人來說,年輕人的社交網絡工具更多,使用也更頻繁,功能也開通的更豐富,畢竟沒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臨。絕大多數受訪長者認為,社交媒體上留存的圖片、文字、資金,如果后輩喜歡,都可以作為遺產留給他們。而相比之下年輕人卻鮮有人想到過此問題。但是無論長者還是年輕人,最擔心的還是這個繼承的手續會不會很繁瑣。同時也有老年人表示,很多老朋友老同學都逐漸離世了,但是因為身體原因等其他原因,不能親自去參加葬禮或者掃墓等,如果社交媒體上有這樣的功能,就可以在社交媒體上進行這樣的儀式。親友該如何處理“去世賬號”?騰訊公司表示,賬號將依據用戶協議和法律法規處理,用戶遇到此類情況,可以通過客服渠道和公司聯系進行相關申訴處理。對這種情況,國外社交網站因為發展的更為成熟一些,顯然也更完善一些。比如Facebook不會自動刪除死亡用戶檔案,而是將死亡用戶賬號變成“紀念版”賬號,允許用戶在用戶資料中指定“去世后聯系人”,由聯系人在用戶去世后管理其賬號,一旦該聯系人張貼最后的信息,這個賬號將成為去世者的紀念地。這意味著該“死亡賬號”不能再添加朋友,但人們可以在這個頁面上發表悼念信息。當然,用戶也可以選擇在去世后徹底刪除自己的賬號。不僅如此,當遇到重大事故和災難事件時,社交網絡還會開辟專門的悼念頁面,供民眾進行在線憑吊,緬懷逝者,表達哀思。依據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賬戶等數字信息屬于個人信息,而非物權法上的個人財產,為此,對于社交賬戶等數字信息能否繼承尚存爭議,需要國家出臺法律予以明確。律師建議廣大網友要養成備份網絡信息的習慣,同時亦可以將社交賬戶的賬號、密碼等信息寫入實體遺囑,以確保社交賬戶余額等網絡財產的安全。
清明將至,又到了人們緬懷逝去親人的日子。“我跟兒子商量過,要不要打開他爸爸的微信看看。”去年11月,陳姨的老伴黃伯因為心肌梗塞突然辭世,離開時才67歲。黃伯生前酷愛旅游、攝影和書法,夫妻二人去過許多國家游玩,他的朋友圈里盡是其拍攝的風景照。“想他的時候,就點開他的朋友圈看看。”看老伴的朋友圈成了陳姨寄托哀思的主要方式。前不久,一位老朋友打電話給陳姨:“我這兩天拍了些作品,想和老黃分享,微信發給他后才想起,老黃已經走了。”老友的這句話觸動了陳姨的傷心處,也再次勾起她想打開老伴微信的想法。陳姨稱,黃伯好不容易學會用微信,之后就成了活躍分子。此外,有逝者家屬指出,社交平臺上還有一些金融功能。市民張先生就幫其已故母親在社交平臺上購買過基金,“有三四千元,了解到取出手續太繁瑣,最后還是放棄了。”有長者表示,因為老年人不怎么會用社交媒體,開始時都是子女或身邊的年輕人教授。“為了不忘記登錄密碼,我專門記在了本子上,如果我走了,子女應該能翻到。”退休老教師陳敏玲說,今年自己才學會搶紅包和派紅包,但是,搶到的紅包還不會提現。“現在已有好幾百,將來這筆錢應該也算遺產吧!”絕大多數受訪長者認為,社交媒體上留存的圖片、文字、資金,如果后輩喜歡,都可以作為遺產留給他們。但是無論長者還是年輕人,最擔心的還是這個繼承的手續會不會很繁瑣,會不會引起一些其他的法律責任,譬如,子女知道了父母生前不欲告人的隱私之類。
社交媒體有的刪除數據有的可變“紀念版”賬親友該如何處理“去世賬號”?騰訊公司向記者表示,賬號將依據用戶協議和法律法規處理,用戶遇到此類情況,可以通過客服渠道和公司聯系。記者查閱用戶協議發現:如果用戶停止使用本軟件及服務或服務被終止或取消,騰訊可以從服務器上永久地刪除你的數據。服務停止、終止或取消后,騰訊沒有義務向你返還任何數據。除了刪除數據,也有的“死亡賬號”由親人接管。此前被稱為“最美抗癌女孩”的魯若晴于2013年9月去世,她的微博則更新到去世當天,親友為她發布了一條感謝微博,至今仍有網友留言緬懷紀念。此外,國外社交網站Facebook則不會自動刪除死亡用戶檔案,而是將死亡用戶賬號變成“紀念版”賬號,允許用戶在用戶資料中指定“去世后聯系人”,由聯系人在用戶去世后管理其賬號,一旦該聯系人張貼最后的信息,這個賬號將成為去世者的紀念地。這意味著該“死亡賬號”不能再添加朋友,但人們可以在這個頁面上發表悼念信息。當然,用戶也可以選擇在去世后徹底刪除自己的賬號。
談到社交媒體內容能不能作為遺產這個話題,很多老年受訪者首先指出了社交媒體的適老性還不夠好。趁著清明節將近,有長者建議,社交媒體應該增加緬懷功能。“最早的時候是談論QQ,亮的燈越來越少,走的人越來越多,是不是要增加個緬懷上墳功能。”市民曾先生即將從公務員崗位上退休,幾年前他就開始留意這個話題了,后來微博、微信相繼火熱起來,他說:“我們這個年紀,已經有些同學、朋友‘先走一步’了,大家自然就關注到這個話題。”對于曾先生的建議,有不少長者拍手稱贊。“有些好友在外地、外國過身了,我們只能互相緬懷一下,如果有這個功能,大家在群里可以有個儀式,更加隆重。”68歲的長者義工謝芬芳說。也有網友提出,“死亡賬號”并不僅僅是紀念問題,畢竟社交賬號與生活息息相關,當中有相冊、日記,甚至還涉及財務問題。因此,社交媒體的權限對于財務以及個人問題都變得越來越重要。有網友就提出,人們可以為社交賬號立下遺囑,或者在去世前把所有社交網絡賬號都注銷。“不然去世10年后,突然彈出一條好友生日提醒,簡直毛骨悚然。”網友“懶死在燕園的金木研”說。廣東正大聯合律師事務所許瀚律師表示,為社交賬戶立遺囑的可行性建立在社交賬戶能否作為遺產繼承的基礎上,對此應區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社交賬戶、密碼等數字信息能否作為遺產;第二個層面是社交賬戶的資金余額能否作為遺產。依據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等相關規定,賬戶等數字信息屬于個人信息,而非物權法上的個人財產,為此,對于社交賬戶等數字信息能否繼承尚存爭議,需要國家出臺法律予以明確。其次,社交賬戶的資金余額屬于“客戶備付金”,是客戶的私人財產,可依據法律的規定予以繼承。但是,繼承人不知道被繼承人的社交賬戶、賬號及密碼,而社交平臺又拒不配合提供相關的信息的,對于這部分財產的繼承難以操作。為此,許瀚律師提醒市民,要養成備份網絡信息的習慣,同時亦可以將社交賬戶的賬號、密碼等信息寫入實體的遺囑當中,以確保社交賬戶余額等網絡財產的安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將至,又到了人們集中緬懷逝去親人的日子。除了傳統的祭祀方式之外,近些年來網上的祭祀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悄然出現,而隨著社交應用的發展壯大,如何在在社交網絡緬懷逝者的問題也就順理成章。如今除了年輕人之外,很多老人也有了自己的社交網絡,除了老人日常也會發一下照片,心情之外,更有甚者社交賬號里還會有財產等問題,那么一旦老人百年之后,賬號如何處理呢?
相關介紹:劉杰克,著名互聯網專家、實戰市場營銷專家、品牌營銷策劃與網絡營銷專家、微信微博新媒體與電子商務專家;品牌與網絡營銷及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顧問;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EMBA總裁班品牌與網絡營銷培訓課程特聘教授;著名微營銷講師與移動互聯網絡營銷講師;《網絡營銷實戰》、《微營銷與社會化新媒體營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營銷》等系列原創數字營銷與品牌課程資深培訓師講師;劉杰克營銷顧問機構首席顧問;衡濟堂集團獨立董事;曾在多家知名外資及民營企業任戰略總監、營銷總監及總裁;著有代表作《營銷力》、《網絡營銷實戰》等,電話:010-51290609,劉杰克老師官網: http://www.letushow.com/,電子郵件:jackliupku@163.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ckliupku,微博:http://weibo.com/jackliupku,微信:jackliup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