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培訓老師劉杰克教授文摘:汽車后市場與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培訓老師劉杰克教授文摘:汽車后市場與互聯網思維。在互聯網環境下,汽車后市場重新建立起新的商業模式:低連接成本下的橫向規模化。這種模式包括兩種形式,一是針對具體服務的,如保養類、上門洗車類應用;另一種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O2O模式,如違章查詢。
對于第一種模式而言,因為保養和維修相比,保養具有需求標準、操作簡單、設備簡易、場地不受限、人工學習周期短與學習成本低等特點,可以甩開門店的“重資本”,迅速在該服務上進行橫向規模化整合。這種鏈條較短容易控制,同時也為消費者解決了一些需求頻率比較高、重要程度比較低,但是又比較浪費時間的事情。
另一種模式則是從某一個剛需入手積累一定用戶量后,做成后市場服務入口。這一模式容易達到積累用戶得目的,然后將用戶需求信息導向線下服務點。
兩種模式相比,第一種的切入點是具體服務,可以向服務收費,完成交易閉環。后者的切入點是信息整合,無法向用戶直接收費(因信息整合的成本較低,市場進入門檻低,競爭比較激烈,收費會造成用戶流失),只有通過具體的線下服務才能完成交易閉環,相當于后者比前者多一個前置環節。但共同點都是肢解原來的商業環節,在切入點上進行橫向整合,實現規模化優勢。
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在如今很流行,大家都相信通過互聯網的力量能讓傳統行業發展的更好,在汽車流通領域和后市場也是如此。
據了解,2013年國內汽車市場產銷均突破2000萬臺,國內汽車后市場總量已突破5000億元,而國內汽車市場仍處于向上發展的曲線中,未來,在保有量達到峰值的時候,汽車后市場容量將超過萬億元,如此龐大的市場容量,在重新建構的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公開和自由傳播大大化解了因汽車買賣雙方力量過于懸殊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同時中國市場本身不成熟,消費者專業知識和經驗都相對欠缺所致的諸多矛盾和癥結也將得到緩解,更重要的是喚醒了消費者的自我意識。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汽車后市場興起。
汽車后市場涵蓋汽車交易完成之后的所有環節,包括保養、維修、保險、改裝等,其中保養和維修相對保險和改裝來說,屬于高頻互動和剛性需求。圍繞著汽車日常的維修保養、打車、租車和二手車交易,將是未來汽車后市場最活躍的領域,也將是對汽車行業傳統生態沖擊最為激烈的領域。
另外,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上升和汽車消費普遍進入升級換購的時代,這使得二手車業務在汽車后市場蛋糕中最為誘人,已經成為國內各大主機商和其他社會資本又一個爭搶的掘金高地。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二手車市場交易量達到520.33萬輛,交易額達到2916.49億元。隨著駕駛員的數量不斷增多,二手車交易市場日益趨熱,并且大有趕超新車市場規模的架勢,業內預測5年后中國二手車市場就會趕超新車市場。
汽車后市場機會如此誘人,誰將最先受益呢?
首先,從技術實力和人員配備方面來分析,各汽車4S店在一段時間內依舊是汽車服務后市場的最主要力量。4S店能夠得到汽車制造商最核心技術的專業指導和配件支持,覆蓋全國的服務數據也為4S店提供了針對某一品牌專項的維修數據參考;而且在銷售端展開的與維修捆綁的優惠政策,也讓車主對于4S店天生具有親和性,“一站式”的保姆服務理念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將影響車主,透明并全國統一的價格菜單更使“宰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但是高服務質量、高專業維修技術、高素質工作人員的“三高”也同樣帶來了高價格的劣勢。如此一來,要想維持其對于車主的吸引力,4S店必須增加對自身的概念定義,展廳在銷售、維修的同時,要無限加大對于車主其他需求的滿足力度,變成生活體驗中心無疑是擁有“展廳優勢”的4S店的首選,提高服務的附加值,延長服務的時間、空間長度。
其次,對于連鎖汽修機構而言,價格相對低廉和技術不遜于4S店的優勢是其在過去一段時間快速壯大的原因,方便、快捷、實惠、社區化服務使其更“接地氣”;只需要統一店面標志、標色、服裝、店面裝修風格,使其能夠被迅速復制并提高體量。連鎖汽修品牌因為技術力量、質量保證、價格低廉,無疑是4S店最大的競爭對手,也將是份額最快速增長的部分。
另外,單體汽修店也是汽車服務后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投資少、成本低、靈活機動、覆蓋面廣等優勢讓它們在后服務市場如魚得水,而且很多汽修高手往往躋身在這些單體店中,靠口碑就可以活得“很滋潤”。
不過,在反壟斷之后,單體汽修店面臨著抉擇,畢竟,“高精尖”的技術維修能力服務的終究是小眾人群,品牌信譽、技術保障僅僅依靠口碑傳播更是脆弱的支撐,因此,在連鎖店拼價格、4S店拼服務的雙重夾擊下,單體店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個性中來,到個性中尋找出路”是單體店解困的思路之一,于簡單的汽修服務之外增加包含文化、改裝等在內的服務內容,不僅將提高客戶對于單體店的黏性,還將提高單體店的文化檔次和品牌溢價能力,為單體店開辟另一片嶄新的天空。
中國汽車后市場的空間很大。中國汽車市場坐擁龐大的用戶規模,僅按截至2013年底我國乘用車1.37億輛的保有量測算,2013年中國汽車售后服務市場規模就已經超過4500億元,而預計2015年市場規模將超過7600億元,之后則將長期穩定在一萬億之上。
實際上后市場的機會不限于此,在年初經過快的和滴滴的燒錢大戰之后,PP租車、友友租車這樣P2P平臺式的租車軟件市場同樣迎來一波熱潮,這些公司似乎都更加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輕公司的特征,但卻難以改變自身面臨法律邊緣的尷尬險境。
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關于汽車維修技術公開、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和汽車反壟斷的新政如鐵拳一般砸向汽車流通領域,過去封閉、保守的汽車產業流通領域和后市場必將走向公開和透明,將過去一些藏匿暴利的隱秘細節充分暴露于陽光之下。尤其是養車O2O”e保養”獲融資,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上市,嘀嘀和快戰火不斷,為行業發展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