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思維轉型新趨勢

著名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文化創意產業互聯網+思維轉型新趨勢

著名互聯網+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文化創意產業的互聯網+思維轉型新趨勢。在平臺上可以成為整合資源的最主要的一個核心。所以現在圍繞互聯網平臺形成一種網狀且持續組合的價值鏈,所以中國好多人都說現在我們叫去中心化,怎么可能?這個BAT把你們都中心化了,你離不開微信和微博,微信和微博就是兩個中心,跑都跑不掉。以前是中央電視臺,現在中央電視臺被邊緣化。所以現在的時代是中心化+個性化這樣一種方式,而不是去中心化。應該說中心化更強大了,然后比如說你們有的時候會發現微信上,微信上有一天大家都發表同樣的東西有沒有?這就說明中心的聚集能力比過去更強大,它可以做什么?可以做任何事情。在互聯網上的業態可以做任何我們線下的事情全部都搬到平臺上,所以現在我們中國到今年年底互聯網文化產業占到文化產業總比市場價值的70%,大家可以看一下。大概6年前傳統媒體大概占到60%左右,到今年年底傳統媒體大概占到市場價值的10%,去掉了50%,就蒸發掉了,蒸發到哪里了?蒸發到互聯網這邊了,這是一個變化。今后會進入視頻時代,視頻很容易和明星合在一起。進來的產業鏈擴張往往看好視頻,包括各種各樣的微視頻。過去的微視頻沒有什么用,但是今后的視頻會跟電商合作,跟明星合作,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后可以形成一種設計、內容、明星、品牌、粉絲、衍生品和消費者的結構,這樣一種結構以明星和衍生品為核心重構產業鏈,千萬不要聽那些人說粉絲經濟,粉絲沒有經濟,只有明星才能把粉絲變成你的經濟,如果你沒有明星的話,你粉絲再多成不了經濟。所以我們還是要以明星來作為源頭開發衍生品,來帶動消費。所以明星永遠是我們最大的無形資產,也是我們最大的IP內容,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華誼兄弟在做實景娛樂,給它帶來很大的好處,他在全國同步規劃中有13個實景娛樂,他說一年門票收入就可以達到一百億,不管可不可以達到,但是有一點我們知道這個產業鏈現在不斷延長,由電影一直延伸到實景娛樂。但是我們也可以倒過來說,比如我們現在做旅游,現在做主題公園,我們可不可以反想延伸?這樣我們有兩個系列的鏈條,一個是內容到主題公園,一個是主題公園反回來做內容。可以先做主題公園,然后拍成電影,同樣可以做成反向的。我認為中國今后的產業鏈條就是雙向循環,在自己的企業范圍里邊找一批人跟你合作,去做相關的業態,然后你就其中一些資源整合,這樣就形成了新的一種結構,這是一種反向價值鏈的重構。資本的紐帶比如說像騰訊,大家有沒有發現盛大文學做到很成功的時候就賣給了騰訊?因為盛大文學除了開發以外,開發文學的價值之外在這個平臺的價值功能比較弱,賣給騰訊之后,騰訊可以把它的價值進一步放大,這是它的現在的東西。現在遇到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什么?就是通過資本紐帶進行整合。這個里面有非常多,比如像騰訊通過網絡文學到電影、電影票網站到明星到粉絲等等,這是它的主要方式。但是大家有沒有看到最近好多的變化?比如你們研究一下上海的復星集團,他先投資一個東西,然后投資部分,然后把周邊的進一步擴大。有點像阿里云,馬云的阿里云一年前投資一個公司到現在還在虧損,他整合以后一下盈利幾百個億,他就是收購一家公司,搞衍生產品。最近可能還要進入影院里,影院播出的內容他可以直接消費,直接把明星身上的東西植入產品,直接跟電商進行整合。他原來對根本沒有電影,但是很快通過資本把幾個東西組團,一下值好多錢,這就是資本紐帶進行產業整合的價值鏈。今后有很多跨界的,比如農家樂,比如搞農業主題公園,可以把微電影、科普教育、農業產業化、娛樂、家庭健康食品、花卉產業、眾籌、會員制等等做整合,可以跟生態娛樂進行一種整合,這是一個跨界的力量。

這個我想說兩件事,一件事情就是我認為未來互聯網的事情是什么?要么你有規模優勢,要么你是獨家的,互聯網就是這兩大類可以有競爭力。我們回到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怎么辦?現在政府鼓勵做電商,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政府做電商都是做現有的平臺的電商,現在很多地方的稅收轉移到杭州、深圳或者北京了,為什么?因為通過電商就轉移到東部這個地方來了。現在有互聯網平臺的有很大的優勢,凡是互聯網做得好的一定文化產業做得好,文化產業做得好一定互聯網做得好,沒有例外。哪個城市文化產業做得好現在一定互聯網投資也做得好,沒有例外的。因為互聯網就帶動平臺,帶動資源,帶動力量過來。政府怎么辦?政府現在說你們都去做電商,結果地方越來越脆弱,因為做電商的人都要依附到這個平臺上,所以政府要鼓勵去做互聯網的公司,而不是電商。因為電商是一個結果,我覺得地方政府要通過創業,其中有很多互聯網公司,互聯網公司死了很多以后里面個別人成功有互聯網平臺,平臺里有些人在做點上平臺,這個時候本地做電商的收入就留在本地了。換句話說不能直接做電商,要先創業,做平臺,然后再做電商,電商大概是第五個步驟。前面四個步驟你都沒走完去做互聯網公司不是死的快嗎?死得快沒關系,有百分之一活著就夠了,剩下的9萬9千個失敗的人公司破產,破產回頭可以做電商了,雖然破產可以第二次創業,可以有機會的,就講到這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說投資領域的人跟文化產業研究的角度好象不太對應,我們研究文化企業一般來說,到第8年才開始賺錢,但是投資人的基金基本到第7年就全部截止了,撤得干干凈凈,所以最后賺錢的都是老外,我們把豬養大,最后賣的時候我們就提前跑得干干凈凈,然后肥豬現在都是老外的投資人,不知道投資界是不是可以反思一下。另外大家都知道互聯網有很多新的東西,比如說好多都是顛覆我們傳統的,比如說京東連續虧損了10年,但是這個公司值3千億,我們過去說投資要投資賺錢的企業,現在說投資要投資虧得有道理的企業。另外以前都是講要專注,但是現在知道BAT都是幾百家公司了,只要跟互聯網平臺有關的什么都做。所以現在最賺錢的公司可能是雜家,不是牛家、法家、道家,可能最賺錢的是雜家。互聯網有很多新的趨勢,所以我們要在這個趨勢當中看它跟文化產業的融合。

文化產業跟互聯網的融合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市值比較高,市盈率很高。為什么市盈率高?因為它代表產業未來的方向。所以在互聯網的商業模式當中只要你可以講出未來的故事,這個公司估值可能就會很高,這個跟傳統的關系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也就是說互聯網更關注未來,更關注它的變動當中企業的持續性,所以我最近發現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什么?就是在互聯網上你沒辦法寫商業計劃書,因為商業計劃書要寫競爭對手是什么,優勢和劣勢是什么,但是你不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是誰。現在寫一個商業計劃書,打算做微電影,今天做微電影最好的是我,明天馬云投資一百億做微電影,你可以寫競爭對手是馬云嗎?但是不能,后天馬化騰跟著做,再后又有人跟著做,不可能所有人都列出來。所以互聯網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互聯網上所有人都可能是你的競爭對手,所以我們上互聯網要記住能夠找到我們的合作伙伴才能進入互聯網,如果找不到就不進入互聯網,我想這是一個特點。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說互聯網+,怎么+呢?好多人覺得好象互聯網+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好象就被互聯網+掉了,好多人喜歡講傳統產業+互聯網,其實不管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道理都一樣,你怎么加?你要加互聯網必須成為互聯網達人,大家有沒有發現出版界很少有人在網絡文學上取得成功,做網絡文學的一定是網絡人有沒有?現在所謂的媒體融合成功的是收購了互聯網的人和它的公司并不是傳統媒體直接做成功的。互聯網在不斷地變動中,價值鏈也在變動中,我們的投資對象的企業也要把握住這種變化,知道跟誰合作,自己處在價值鏈什么位置,價值鏈變動當中我們可以關注什么做法,或者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做法我們可以進行合作。所以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大體的目前互聯網+文化產業的價值鏈的一些新的特征。

內容為王的時代沒有到來,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就是互聯網平臺上圍繞文化和價值鏈進行各種資源整合的重構,最好的商業模式既不是純粹平臺,也不是內容為王,可能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平臺經營加自己有一部分內容。如果做內容的企業,如果想自己做好,將來把企業做大一定要做出一個專業平臺加上自己的一部分內容。現在做內容的公司往往沒平臺,現在做平臺的視頻網站往往沒有內容。所以現在中國最脆弱的公司就是視頻網站,給我一百個億,我可以全部把它們干掉,因為它們跟我一樣花錢買內容,沒有核心競爭力。那要想有核心競爭力一定是平臺加內容,平臺加內容在國外,像美國的YOUTUBE把很厲害的人鏈接在一起,增加很多內容,然后平臺做廣告經營和分銷,這也是可以借鑒的模式。這是中國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有沒有發現馬云跟馬化騰兩個打車軟件的公司并在一起了,并在一起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我們的企業就是形成企業集團,企業集團以前是向下走的,子公司然后分子公司,現在是像螃蟹一樣,橫著走,而且缺什么補什么。比如騰訊購物,零售平臺沒做好,就入資京東。京東在騰訊集團當中只是騰訊航空母艦邊上的導彈驅逐艦,那就形成了艦隊式的結構,有航空母艦,邊上有各種各樣的驅逐艦。所以各種企業不再突出競爭關系,關注資源的互補性或者共同開發,所以你們會發現最近像馬云的公司又投資光線,又投資華誼兄弟,華誼兄弟又跟騰訊合作又跟馬云合作,又跟馬明哲合作,你會發現這些公司不知道在干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資源互補或者共同開發。所以華誼兄弟跟騰訊合作完以后就把騰訊粉絲跟華誼兄弟的明星做成星影聯盟,所以就一個點一個點合作,所以很多企業就形成無數個點,我把它叫企業聯盟。企業聯盟形成的新的產業鏈,換句話說你有的東西沒開發充分,跟我的東西進行對接就是企業聯盟,所以他們現在形成了這種結構。所以企業特點也發生了變化,是以聯盟的方式來呈現這種產業結構。

相關介紹:劉杰克,著名互聯網專家、實戰市場營銷專家、品牌營銷策劃與網絡營銷專家、微信微博新媒體與電子商務專家;品牌與網絡營銷及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顧問;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EMBA總裁班品牌與網絡營銷培訓課程特聘教授;著名微營銷講師與移動互聯網絡營銷講師;《網絡營銷實戰》、《微營銷與社會化新媒體營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營銷》等系列原創數字營銷與品牌課程資深培訓師講師;劉杰克營銷顧問機構首席顧問;衡濟堂集團獨立董事;曾在多家知名外資及民營企業任戰略總監、營銷總監及總裁;著有代表作《營銷力》、《網絡營銷實戰》等,電話:010-51290609,劉杰克老師官網http://www.letushow.com/,電子郵件:jackliupku@163.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ckliupku,微博:http://weibo.com/jackliupku,微信:jackliupku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