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講師文摘:券商業“超級銀行賬戶”來了

互聯網金融講師文摘:券商業“超級銀行賬戶”來了

券商業首張“資金歸集”牌照已經悄然下發,海通證券成為首家獲得該牌照的證券公司。再往下,估計券商們設想的是,能將股票賬戶變為一個“超級銀行賬戶”——除了具備銀行卡的所有消費、支付、信貸功能外,還把股票賬戶、期貨賬戶和資管賬戶集合起來,統一使用。且看銀行如何接招?

券商想搶銀行所有業務

多名資深業內人士此前向金改實驗室表示,券商想做的,其實就是銀行的所有業務,甚至更多。

打通資金劃轉通道后,券商們設想的是,能將股票賬戶變為一個“超級銀行賬戶”——除了具備銀行卡的所有消費、支付、信貸功能外,還把股票賬戶、期貨賬戶和資管賬戶集合起來,統一使用。

與銀行相比,競爭力最大的是其金融消費的屬性。

以海通證券的互聯網金融平臺e海通財為例,出現了平均收益率高于普通銀行的券商OTC產品(目前33天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起點5萬元);以及類貸款產品,年化利率8.6%的“新股申購”借款工具。

前者是高收益的非標準化產品,后者則是“類貸款”品種。

在銀行理財產品囂起的幾年時間里,券商其實也空拿著代銷牌照但無人問津,“資金通道的斷流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于是,券商在這幾年里拼命地在接通斷掉的流轉通道。

不斷被邊緣化的證券公司,于2012年開始進入“創新季”。資金賬戶,成為所有創新業務中最重要的突破口。

除了海通證券之外,國泰君安于2013年下半年率先接入了央行大額支付系統(HVPS),成為唯一一家接入HVPS的非銀行金融機構。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能繞過銀行的第三方存管,將證券賬戶直接與客戶資金進行對接。

而由業內幾家大型券商發起的“證聯公司”,也在醞釀中。有媒體稱,證聯公司設立的目的,即為實現證券公司間資金的互聯互通。

“銀行也應該可以炒股!”

賬戶、貸款……券商小心翼翼地“踩過界”,對于資本金龐大的銀行來講,并不構成表面上的威脅。但在具體業務競爭上,依然有著很強烈的反彈。

在融資融券推出之際,就有商業銀行人士提出“為什么券商可以做信貸業務”的質疑,并表示“既然跨界,銀行也應該可以炒股。”

然而,類信貸業務,就此成為了券商的一大重點拓展領域,用股票做質押是其天然優勢。“無擔保、純信用的借貸,也在研究中。”一大型券商透露。

另一名商業銀行人士也憤憤稱“現在券商除了存款,(銀行業務里)就沒有不能做的了。”

形勢真是逼人。

中國的證券公司正在尋找各種途徑,把自己打造成具有現金沉淀功能的“投資銀行”。金改實驗室獲悉,券商業首張“資金歸集”牌照已經悄然下發,海通證券成為首家獲得該牌照的證券公司。在此之前,唯有銀行才能開展資金歸集業務。

所謂資金歸集,是指銀行按客戶要求將被歸集賬戶資金歸集到指定賬戶的業務。券商獲得該業務牌照后,其客戶便能將名下所有銀行卡內的資金直接劃轉至證券賬戶。如此一來,資金歸集牌照的下發,也將使得證券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大賬戶系統。

再往下,券商們設想的是,能將股票賬戶變為一個“超級銀行賬戶”——除了具備銀行卡的所有消費、支付、信貸功能外,還把股票賬戶、期貨賬戶和資管賬戶集合起來,統一使用。

“現在券商除了存款,(銀行業務里)就沒有不能做的了!” 一名商業銀行人士對金改君憤憤地說。

第一步突破

按照目前監管規定,滬市證券賬戶仍為“指定交易”,即一個證券賬戶只能對應托管于一家銀行。銀證轉賬只能建立在一對一的銀行與券商之間。

在獲得資金歸集牌照后,在海通證券開戶的投資者,便能將其其他銀行卡內的資金,直接劃轉到證券賬戶中,而無需再通過第三方存管銀行。

所謂“第三方存管”,是指券商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交由銀行存管,存取資金通過銀行進行,而券商僅負責管理證券賬戶,以杜絕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的可能性。

據悉,海通證券與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聯支付達成合作,其資金劃轉功能便是通過通聯支付得以實現。“資金劃轉不限于交易時間段,7*24小時都可以進行資金劃轉。”海通證券相關人士說道。

不過囿于第三方存托管的限制,即便是獲得了資金歸集牌照,在進行銀證轉賬時也只能進行單向操作——只能將資金從銀行向證券劃入,不能將資金由證券向銀行劃出。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