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聯網金融講師培訓師文摘:互聯網金融倒逼保險業升級
北京互聯網金融講師培訓師文摘:互聯網金融倒逼保險業升級:根據福布斯調查,到2013年年底,中國可投資資產在1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之間的中產階層已經突破1千萬人,并以年均20%的速度持續增長。財富管理已經形成了銀行、信托、證券、保險、基金、第三方理財等群雄逐鹿的格局,加上互聯網金融興起的沖擊,保險業遭遇嚴峻挑戰。對此,繆建民表示,一方面要把財富管理放在應有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大資管業務,增加收費業務,不僅管自己的錢,也管別人的錢,以收費型業務的發展增加公司長期收入。
除了“大資管”的概念之外,繆建民還為結構轉型提出了“大養老”和“大健康”的方向。數據顯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遠遠快于發達國家,2013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19.7%。
在繆建民看來,這是保險業的使命。一方面通過稅收政策激發養老保險需求,釋放養老保險市場;另一方面,可通過政策優惠鼓勵保險業積極參與養老養生產業。繆建民還透露,中國人壽健康養老北京體驗中心、天津空港等項目即將竣工。
另外,中國健康保險業的發展還遠遠不夠,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還廣泛存在。在繆建民看來,發展“大健康”一方面要創新產品服務,重點關注基本醫療保險無法覆蓋的內容,如私人保險、失獨保險、長期護理保險和限額以外的重、特大疾病保險等等;另一方面,要探索參與大健康產業鏈的途徑和方式,逐步打造涵蓋疾病預防、健康體檢、治療康復等健康領域的一站式服務。繆建民還表示,中國人壽的健康保險業務已經連續兩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
11月1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上,中國人壽的展臺前人頭攢動。當記者擠到臺前希望拿一份健康險的宣傳單時,一位叫李敏的理財經理抱歉地表示:“今天咨詢健康險的人太多了,我們的宣傳頁已經發完了。”當時距離開展時間還不到兩個小時。老百姓對于保險產品的需求正日益增長,而保險業是否準備好了呢?就在一墻之隔的北京展覽館報告廳內,作為中國金融年度論壇之一的中國保險行業峰會正熱鬧開講,業內大佬們紛紛勾畫了保險業未來轉型升級的新藍圖,借勢互聯網金融成了共識。
作為第一個演講者的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繆建民,一上臺就拋出了業內普遍關心的結構轉型話題。轉型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從傳統的單一資管轉向多元發展的大資管。一上臺,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郭自光就連說了兩句自己是家“小公司”。可隨后大家發現,這家“小公司”正在醞釀一個金融大跨界的變革。
“其他行業已經把觸角伸到了保險行業來了,如果我們還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生存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實現大金融跨界,只有這樣才能讓客戶得到更好的體驗。”郭自光對于今年2月14日和余額寶的“牽手”津津樂道:“我們用兩分鐘的時間收了7個億的保費。”郭自光表示,本身保費多少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認識了一個新的渠道。“一開始余額寶跟我們談的是7‰,最后收的是2.5‰,走到今天我們1‰就可以在這個渠道上作業。”這種遠比銀行渠道成本低的新渠道給他們的思維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在郭自光看來,中國的壽險市場未來20到30年是真正的黃金期。他透露,天安人壽正在打造一個大金融的平臺,已經打通了證券、基金和幾個比較創新的公司,通過移動設備就可以全過程解決整個保險的方案,還可以推送一些金融產品,未來可能會把更多的跨界產品放在這里。
或許與曾經長期從事保險監管工作有關,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勁夫的發言聽起來“像保監會領導的講話”。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保險市場和最重要的新興保險大國,但行業結構性的矛盾依然突出。李勁夫表示,這種矛盾主要表現為業務發展格局失衡、發展模式比較粗放、產品特色不明顯、服務相對滯后。應當要著眼于國家戰略,努力從戰略、產品、渠道、服務等幾個方面加快結構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但在李勁夫看來,車險、個險、銀保證等現有的渠道在短期內仍然難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要穩步探索營銷體制改革,加強保險機構的戰略合作,主動掌握客戶資源,以時間換空間。同時還要改革增量,綜合開拓,包括打通現有的渠道,推動一站式多產品、多品牌的銷售,提升渠道合作水平,探索與其他金融業和非金融業開展渠道合作。
“2013年,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公司達到76家,這為渠道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要順應時代的趨勢,加強對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多媒體、認知計算等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針對消費者特征,大力開拓網絡等新渠道,適應保險新生代、新業態。同時,針對廣大縣域及農村市場,加大資源投入,發展普惠保險。”李勁夫說。
李勁夫還指出,在中國178個保險主體當中,真正有資格的資產管理公司只有18家。投資條線的體制、機制、政策等需要進一步完善,對保險主業的發展支撐也有待于進一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