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金融的走向
互聯網金融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金融的走向。目前,以P2P網貸平臺為例,在“做大做強”的傳統企業與金融文化影響下,我國許多互聯網金融組織也走上了“求大”之路,這既是因為互聯網金融領域擁有相對模糊而寬松的監管與制度環境,也是因為互聯網金融組織期望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更希望在市場規則明確下獲得“大而不倒”的地位。
從本質上看,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分散化、去中心化的特點,并且能通過特有的信息優勢發掘,更好地為“小微客戶”提供服務,但客觀上說,互聯網金融并非一定是服務小微企業的。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互聯網金融領域同樣會出現“巨無霸”和“小微機構”的并立。鑒于個人借貸或投資者發揮的作用逐漸變弱,而包括對沖基金和銀行在內的大型機構則逐漸成為游戲主角。國外一些典型的大型P2P網貸平臺都在逐漸考慮放棄“PEER”的提法。
例如,美國最大市場貸款平臺貸款俱樂部總裁Renaud Laplanche曾建議將行業名稱改為“市場貸款”。《紐約時報》此前借用了第二大貸款平臺Prosper Marketplace總裁對該行業的另一說法——“在線消費者金融”。
但在我國,金融體系的“高大上”仍居于主流,而小微企業、居民金融需求仍難以得到有效滿足,所以,我們其實并不需要互聯網金融帶來更多“大而全”的平臺,而更需要“小而美”。小微領域是最典型的普惠金融,也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最大短板;恰恰我國的技術創新最缺少自下而上的“草根創新”,而草根企業和個人的創新,又最需多元化的小微金融支持;隨著產業升級與經濟結構優化,與大工業、大企業相應的金融體系已不適應需要,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變得愈加重要,而小企業將來逐漸成為解決就業的主體,這尤其需要包括融資、投資、支付、風險管理等在內的小微金融服務,成為與經濟轉型相配套的新型金融體系的核心。
由此來看,以P2P網貸為代表的互聯網資金配置模式,在我國當前的真正價值,還在于“微融資”和“微財富管理”。如果過于尋求做大,必然帶來更高的潛在風險,還需要有更嚴格的市場準入與運營監管,因為其業務特征逐漸與現有持牌的類銀行組織接近。另一方面,支付和信用信息環境都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對此,互聯網對于零售支付創新的巨大推動作用,深刻改變著個人的消費行為與習慣;源于互聯網和大數據的信息處理與信用發掘技術,能為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草根”基礎,這些同樣也是重要的互聯網“微金融”創新。
可以預期,未來隨著制度環境的完善,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組織發展也會出現某些“巨無霸”,但不管大還是小,在將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服務小微企業和個人仍會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獨擅勝場的舞臺。
互聯網金融并非一定服務小微企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同樣會出現“巨無霸”和“小微機構”的并立。但在我國,基于金融體系的“高大上”仍居于主流,小微企業、居民金融需求仍難以得到有效滿足的現實,更需要互聯網金融走“小而美”之路。小微領域是最典型的普惠金融,恰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最大短板。
互聯網金融火爆改變了我國金融格局,也引發了種種“審美疲勞”,當下政策層、業界和學界對其認識已逐漸趨于理性。無論過分夸大互聯網金融對現有金融體系的顛覆作用,還是因為頻頻發生的P2P網貸平臺“跑路”事件而對各種相關創新“一棍子打死”,都不符合互聯網信息技術發展與金融結構變遷所帶來的新趨勢與新需求。
討論互聯網金融,先得厘清幾個基本問題。雖然互聯網全面影響了金融體系與金融運行,但在迄今為止的各國實踐中,現有的某些完全創新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仍然還主要起功能補充的作用。另外,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動因,除了技術層面的因素,還多了制度層面的推力。之所以要認清這些,是因為技術因素促成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往往在中長期具有生命力;而制度層面因素引發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則許多是經濟金融市場化改革過渡期的中短期現象。
如果順著“缺什么補什么”的思路,來討論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功能作用,找出當前中國金融體系中的“短板”,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小微金融服務”領域。
要弄清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還需回到金融或金融體系的內涵上來。黃達教授在《金融學大辭典》中提出的概念相對比較清晰,即“金融體系包括一些基本要素:制度、機構、工具、市場和調控機制。”根據這一定義的思路,則可看到,互聯網金融體現在互聯網對于金融制度、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金融市場和調控機制所產生的影響與改變。在這些影響中,有些僅僅是互聯網的存在使得金融體系需要為之服務或做出改變(如由于互聯網推動商業活動而帶來的融資與支付需求數量與特征的改變),有些則是互聯網直接構成了金融運營的一個部分(如基于互聯網進行的支付與P2P融資)。在現實中,互聯網金融應該更多地指后一方面。
從嚴格意義上說,互聯網金融中的“互聯網”概念也需厘清,如銀行運營的網絡化(包括銀行間的支付清算系統),其依托的是內部網,與互聯網的開放性有所不同。所以,互聯網金融與“電子金融”或“網絡金融”固然有歷史淵源,但卻有所區別。
貨幣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各種貨幣功能,而金融經濟學則研究現代金融的支付清算、資金與資源配置、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功能。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同程度地沖擊了這些功能,進而對組織架構、產品服務、效率與安全都有深遠影響。就此而言,當前值得研究和關注的最重要的互聯網金融形式,是互聯網貨幣、互聯網支付、互聯網資金配置、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和互聯網金融信息管理。
互聯網使電子貨幣逐漸演變出虛擬貨幣形式,進而深刻影響貨幣概念及流通;從資金配置來看,基于互聯網的低成本金融創新和應用,抵消了主流金融機構在資金規模和網點上的優勢,促使傳統金融組織不斷采用新技術來改善服務渠道;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現代支付清算體系的效率不斷提高,以非金融機構支付為代表的零售支付漸漸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互聯網金融模式下的風險對沖需求下降,對信用風險的控制加強,單個主體的風險更易被分散,衍生品不再成為主流;互聯網環境下的電子商務、社交網絡等,能發掘和集聚全新的信息資訊,有助于促進金融市場各類價格的發現與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