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金融的新時代
互聯網金融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互聯網金融的新時代。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獲得投資金額最多的企業類型即為網貸類,融資金融為126616.28萬美元,占互聯網金融領域融資金額總數的65.31%。而網貸企業也在紛紛尋求新的業務模式和定位,其中供應鏈金融模式成為業內關注的新風向,切入企業上下游鏈條將提升平臺風控能力,有利于行業細分下的差異化競爭。
在此形勢下的P2P行業,以其小額、快捷、便利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傳統金融覆蓋面的空白,發揮了民間資本作用,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網絡支付新規 是第三方支付的“緊箍咒”還是“清道夫”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快速崛起,第三方支付市場近年來也發展迅猛。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亢林表示,今年上半年第三方支付機構處理的網絡支付業務達到349億筆,金額達到 20.17萬億元,超過去年全年215億筆、17萬億元的規模,移動支付更是呈現井噴式增長。第三方支付,這一新業態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其在便民上的重要性也使得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然而,在第三方支付的迅猛擴張之下,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支付平臺漏洞頻發,危機用戶資金安全,信息安全問題推向市場關注的焦點。另外,行業亂象也體現在沒有牌照的外包商,POS機套現、網絡底價賣機、“二清”等等問題。
于是,央行《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非銀支付意見稿》)在7月31日一經發布,便引起業界軒然大波。市場人士認為,管理辦法給第三方支付上了一道“緊箍咒”。但實際上,征求意見稿從源頭上維護的是用戶的金融信息安全,制定了公平的行業規則,規范第三方支付機構賠付機制,合理監管第三方支付機構延期支付資金,防止其跑路、倒閉等風險,從根本上促進第三方支付機構健康有序發展。
眾籌融資 資本的寒冬是否將成為股權眾籌的春天?眾籌,這個以往小眾嘗鮮的投資方式,儼然成了時下最熱門的詞匯之一。根據機構調查數據,截至2015年7月末,共有股權眾籌平臺113家,而去年底,股權眾籌平臺僅有27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之下,全民創業熱情高漲,使得傳統的天使+VC的融資方式與現實融資需求不匹配,股權眾籌給了普通人做天使投資的權利。
不過,監管政策的頻頻出臺也讓股權眾籌的定義越來越明晰。在證監會的通知中明確規定,只有“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才能叫做股權眾籌。
然而,過去兩個月,全球股市持續動蕩,有關經濟下行的擔憂也甚囂塵上,“資本寒冬說”愈演愈烈。于是,在這個特殊時期,更多的人把眼光投向二級市場之外的一級市場的投資,尤其是互聯網股權眾籌。
業內人士表示,企業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往往需要很多的資源整合和支持服務。傳統的金融,以及傳統的VC、PE,在互聯網+時代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而互聯網股權眾籌卻能以更快速度和更低成本完成資源的整合。一些無法獲得傳統投資機構投資的小微企業和創客,需要的正是在新的互聯網大背景下的金融制度的變革。而股權眾籌恰好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
P2P平臺“2.0時代”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近兩年來,P2P行業的綜合收益率已經跌掉了一半,而成交量屢創新高,根據第一網貸報告顯示,2015年9月份,全國P2P網貸成交額首破月度千億整數關,達到1103.83億元。
與此同時,針對P2P行業監管細則的出臺也加劇了行業的兩極分化。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邊問題平臺頻現,跑路潮依舊,另一邊優質平臺積極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資本市場喜訊頻傳。
根據網貸之家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中旬,國內P2P問題平臺已激增至680家,半數以上問題平臺跑路。網貸行業的安全性主要表現在兌現和付款上,如果這一環節出問題,那么企業必將出現問題。而在行業漸趨規范化的過程中,渾水摸魚已經成為過去式,在拼資本、拼實力、拼資產的P2P2.0時代,問題平臺也將無處藏身。
《指導意見》下發之后,對P2P行業的監管趨于嚴格,行業準入門檻提高,資金要求銀行托管等。于是,越來越多的P2P平臺選擇由銀行對用戶P2P交易資金進行全面托管,實現用戶資金與P2P平臺有效隔離。同時,資本市場也把關注投向P2P行業,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平臺融資喜訊不斷。 從2013年的余額寶開始,互聯網金融掀起的“草根的逆襲”熱潮沖擊著“出生高貴”的傳統金融,勢如破竹的互聯網金融也逐漸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不論是讓投資理財門檻一降再降的P2P平臺,還是已深入到水果店、菜場的第三方電子支付,抑或是迅速贏得創客和初創企業青睞的眾籌,互聯網金融的各種業態遍地開花,創新產品層出不窮。然而,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一些行業問題和也逐漸顯現。
今年7月18日,關于互聯網金融的指導意見出臺。8月,網絡支付新規征求意見引起市場軒然大波。原本“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終于走出“監管真空”,逐步走向有理可依的監管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