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互聯網金融培訓講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電子商務時代移動支付走向
著名互聯網金融培訓講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電子商務時代移動支付走向。在傳統的四方支付模式下,各方的利益分成基本呈7:2:1的形式:七成歸發卡方、兩成歸收單方、一成歸銀聯。(EMV制定,根據國情不同略有差異)掃碼付模式- 而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進入后,他們所形成的卻是一種特殊的流動模式——其中不涉及任何銀行卡,所有消費都在銀行中進行:消費者通過掃碼將自己虛擬賬戶下的錢轉入商戶的銀行賬戶中,支付流程就此結束。雖然看似簡單,但事實上,諸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這類企業并非脫離銀行而存在,與之正相反的是,它們對于銀行依附性非常強。它們的運作模式是——將資金按照一定比例分散到各家銀行之中(以下以支付寶為例):消費前:當用戶將錢轉入自己的虛擬賬戶之中時,錢只是通過同行交易的方式,由用戶的銀行卡轉到了支付寶在該銀行注冊的企業賬戶之中;消費后:當用戶前往某商家進行消費后,支付寶會確認該商家賬戶的發卡行,從該行辦理的企業賬戶中將錢打入商家銀行卡。所以,在這個模式下,銀聯收不到錢、收單方收不到錢、甚至連跨行手續費銀行也收不到。所以掃碼付陣營雖依附于銀行體系之上卻不用向體系支付一分錢,完全脫離了EMV的標準。NFC支付模式-那么我們再來看NFC支付的模型(以Apple Pay為例):消費前:同樣是由銀聯負責制定銀行卡標準,銀行獲得其發行權,持卡人再從銀行辦理銀行卡,不同的是,Apple作為“新發卡方”,用戶可以再通過APP申請將該銀行卡綁定到Apple Pay上。
最早的銀行卡是以硬金屬的形式出現,樣式與我們現今的一些會員卡相類似。銀行會在后臺記錄每張卡的顧客信息,但是卡本身不具備任何安全防護措施;直到70年代,磁卡才開始出現。雖然與之前相比在安全性有了提升,但由于其工作原理是依靠磁條上的信息來識別卡片,而磁條本身并不具備加密能力,所以在讀卡時是開放性的,易于被復制;到了80年代,基于IC芯片的銀行卡開始出現。在使用過程中,讀卡器必須要對芯片上寫有的密匙進行識別確認才可進行信息交換,由此銀行卡的安全性被大幅提升;到了21世紀后,依托NFC技術,遵循EMV標準的非接觸模塊開始出現,也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說的移動互聯支付。進入到移動互聯支付的時間節點之后,作為異軍突起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企業依托二維碼技術進入該市場,受到了銀行、銀聯等各方的排斥,然而在Apple Pay、Samsung Pay等移動支付加入其中時卻又收到了各方的歡迎。
那么這又是為什么呢?消費后:持卡人前往商戶使用Apple Pay消費后,并不會打破傳統的四方模式——仍然由收單方進行該筆消費金額的利益分成,只不過此時將再分一小部分給Apple,由此形成共贏的閉環生態鏈。這里需要說明的是,NFC支付陣營中的“銀行卡綁定”有別于傳統的概念。作為近場支付中的重要標準之一,使用該支付方式需要在硬件上具備SE安全芯片。這個芯片在“綁卡”過程中,將會生成一個Token,作為銀行卡的一種支付標記使用。事實上,在傳統的銀行卡支付模式上,各方呈現的是“四方支付”的流動模式:消費前:諸如銀聯等組織負責制定銀行卡標準,銀行則獲得其發行權,持卡人再從銀行辦理銀行卡,而收單方則負責Pos機的地推工作;消費后:持卡人前往商戶消費后,收單方負責Pos機的管理和費用收取,將錢分為三部分,大部分歸商家進入銀行賬戶中,小部分由收單方和銀聯等組織收取,由此形成共贏的健康金融體系。
相關介紹:劉杰克,著名互聯網專家、實戰市場營銷專家、品牌營銷策劃與網絡營銷專家、微信微博新媒體與電子商務專家;品牌與網絡營銷及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顧問;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EMBA總裁班品牌與網絡營銷培訓課程特聘教授;著名微營銷講師與移動互聯網絡營銷講師;《網絡營銷實戰》、《微營銷與社會化新媒體營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營銷》等系列原創數字營銷與品牌課程資深培訓師講師;劉杰克營銷顧問機構首席顧問;衡濟堂集團獨立董事;曾在多家知名外資及民營企業任戰略總監、營銷總監及總裁;著有代表作《營銷力》、《網絡營銷實戰》等,電話:010-51290609,劉杰克老師官網: http://www.letushow.com/,電子郵件:jackliupku@163.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ckliupku,微博:http://weibo.com/jackliupku,微信:jackliup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