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互聯網+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如何正確認識互聯網思維

著名互聯網+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如何正確認識互聯網思維

著名互聯網+講師培訓師劉杰克老師課程案例:如何正確認識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使人與人之間的聯通變得極為廉價,信息可以存儲在人們唾手可得的地方,作為結果互聯網促使人的意識空間與現實空間大幅度分離。但就和做槍的槍法不一定準一樣。他們也不天生就有互聯網思維并擅長用它。這背后隱含個犀利的問題,從屬于利用產業窗口期崛起的BAT,新浪,搜狐,網易就有互聯網思維么?顯然不是,互聯網企業一樣可以沒有互聯網思維。認為這些公司天生就有互聯網思維需要向他們學習,是個很大的誤解。最終又因為什么都可以和互聯網結合導致什么都是互聯網思維。這不利于抓住本質,進行真的創新。互聯網思維一定是由于互聯網的特質帶來了人們思維上的根本轉換,單純利用互聯網一定算不上互聯網思維,比如:原來不用電子郵件,現在用了,這只能算是傳統思維的一種優化,算不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從這個角度看,第一代互聯網公司以及BAT都不一定具有互聯網思維,它們主要是利用了技術浪潮所造成的窗口期,這和工業時代抓住機會做鐵路和石油是一個道理。再極端講,易信和來往都是互聯網公司的作品,你從它們里面可以看到什么互聯網思維?為說清這事,我們要先回到一個根本問題,互聯網究竟帶給我們些什么東西?

只有上帝是無限的,人造物那怕是思維方式也必然有它的限制:選定的意識點要有足夠的操作空間,要有話題性與可傳播性。從這個角度看,顯然發燒要比耐用好的多。吃喝玩樂也比樸實干活要好些。蒼老師賣內衣有話題性但傳播性就不行。概念自身的特質會對互聯網思維的結果產生大約束,而應對手段則要與概念的特質相吻合。長情的概念傳播性會差,容易爆炒的概念則容易過氣。潛在受眾的密集程度要達到一定程度。比如:打印就遠不如SNS。重復相似沒戲。他發燒你也發燒顯然不是個好故事。最后想說的是,人們事實上對意識是有研究的,比如:有人就曾經研究過一個人同一時間所能關注的事情大致在6—7個。而互聯網思維下主要要攻克的是人們的意識,所以這類研究的結果可以適當移植過來。這點上只要總結經驗,其實可以發現很多邏輯自洽的點的,只要不頭腦發熱到認為互聯網思維無所不能。

這樣一來互聯網思維下,基本的運作模式可以這么描述:先選定一個可以鮮明標識自己的概念,比如:發燒,情懷,身邊的讀書人等。這里要保證這個意識點有足夠的運作空間,太樸實的不行。把這個概念分解成具體的行動,累積粉絲。用論壇等讓粉絲參與是手段,贈送樣機是手段,每天公眾號推點什么也是手段。接下來是鞏固。要有產品或行動來呼應上面的概念。錘子手機好像卡在這里了。小米大幅拉低價格出各種手機,產生尖叫效果是實現這個步驟的手段最后是夸大影響范圍。SNS上的主動傳播其實有一種阻力在,而上述三類手段最終在這里就會匯集成一股力量,如果這股力量足夠大就會干敗傳播的阻力,迅速擴大影響力。在此之后就會有爆發性增長,這之后處理意外和麻煩就行了。

相關介紹:劉杰克,著名互聯網專家、實戰市場營銷專家、品牌營銷策劃與網絡營銷專家、微信微博新媒體與電子商務專家;品牌與網絡營銷及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顧問;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EMBA總裁班品牌與網絡營銷培訓課程特聘教授;著名微營銷講師與移動互聯網絡營銷講師;《網絡營銷實戰》、《微營銷與社會化新媒體營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營銷》等系列原創數字營銷與品牌課程資深培訓師講師;劉杰克營銷顧問機構首席顧問;衡濟堂集團獨立董事;曾在多家知名外資及民營企業任戰略總監、營銷總監及總裁;著有代表作《營銷力》、《網絡營銷實戰》等,電話:010-51290609,劉杰克老師官網http://www.letushow.com/,電子郵件:jackliupku@163.com,博客:http://blog.sina.com.cn/jackliupku,微博:http://weibo.com/jackliupku,微信:jackliupku

發表評論

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