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新媒體的新作用
新媒體營銷培訓師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新媒體的新作用。島內輿論認為,此次選舉對臺灣地方政治生態影響非常大,亦會對2016“大選”產生連帶效應。相較于2009年“三合一”選舉及2010年“五都”選舉,國民黨在本次“九合一”選戰中“失城”嚴重,民進黨則攻城略地、多有斬獲。
11月29日,臺灣舉行了參選人數、選出公職人員皆達歷年之最的“九合一”地方選舉,包括“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及村里長等九項,最終有11130名公職人員履新。
根據“中選會”統計,“六都”市長選舉人數為1270.97萬人,投票人數僅有842.8萬人,投票率為66.31%,較諸2010年“五都”市長選舉投票率71.71%低了5%多。國民黨在“六都”市長選舉獲338.51萬票,得票率40.81%;民進黨囊括397.93萬票,得票率47.97%。而縣市長部分,投票率為70.40%,國民黨得票率40.48%,民進黨得票率46.66%。相較于2010年“五都”市長選舉(國民黨得票率約44%)及2009年“三合一”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得票率47.88%),國民黨在得票率上均有所下滑。
在“六都”及縣市議員部分,國民黨所面臨的局勢亦不佳,具體而言:
其一,“六都”市議員方面,民進黨拿下167席,得票率41.63%;國民黨有151席,得票率為36.49%;無黨籍或未經政黨推薦者有42席,得票率14.08% 。
其二,縣市議員方面,國民黨拿下235席、得票率37.62%;民進黨有124席,得票率27.59%;此外,無黨籍或未經政黨推薦者161席,親民黨獲4席,臺聯黨4席,綠黨1席,樹黨1席,勞動黨1席,臺灣第一民族黨1席。
相較于2009年“三合一”選舉縣市議員得票率(國民黨得票率43.94%)及2010年“五都”選舉市議員得票率(國民黨得票率41.4%),國民黨都有大幅下滑。
總體而言,在“六都”市長、縣市長部分,選舉結果可剖析為如下幾方面:
其一,國民黨艱難保住6個縣市:新北市、苗栗縣、新竹縣、南投縣、臺東縣、連江縣。
其二,民進黨連續執政的縣市6個:高雄市、臺南市、屏東縣、嘉義縣、宜蘭縣、云林縣。
其三,民進黨版圖大幅改變,7個縣市“藍天變綠地”:基隆市、澎湖縣、臺中市、桃園市、彰化縣、新竹市、嘉義市。
其四,無黨籍參選人獲勝的縣市3個:臺北市、花蓮縣、金門縣。
其五,國民黨“六都”失去“五都”,民進黨“六都”占四:國民黨僅保住新北市,民進黨則拿下高雄市、臺南市、臺中市與桃園市。
質言之,在此次22縣市(包含“六都”)的選舉中,國民黨執政縣市由上屆的15席減至6席,民進黨卻由6席增加至13席,無黨籍由1席增為3席,而無黨籍臺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系屬綠營,故綠營成為這場選舉的贏家,拿下臺灣六成多的縣市,使國民黨執政前景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大陸方面,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于29日開票當晚就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結果表示,大陸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希望兩岸同胞珍惜兩岸關系來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維護并繼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
“九合一”選舉反映臺灣社會新現象
本次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不但在參選及當選人數上創下新高,還反映出臺灣社會一些新現象,使解讀選舉的既有理論不能完全適用,也為觀察臺灣政治提供了新素材。
一是“北藍南綠”的執政格局發生改變。從“六都”、縣市長選舉的結果來看,今年選舉最大變數在于向來被視為“北藍南綠”格局已被打破。國民黨“從臺灣頭輸到臺灣尾”,指標性都會如臺北市、臺中市、桃園市盡悉落入綠營囊中。綠營方面,盡管高雄市有氣爆、登戈熱疫情,屏東縣有地下油工廠等事件,卻絲毫未影響其候選人連任聲勢。就目前的執政格局而言,南綠依舊、北藍不再,國民黨濁水溪防線失守;民進黨亦因攻下彰化、臺中而部分實現“翻轉中臺灣”。
二是青年世代參政意識增強。據島內媒體統計,今年臺北、臺中等都會皆約有12萬“首投族”,積極返鄉參與當地投票者不在少數,而這個族群以在校大學生為主要代表,今年三月份在臺北發生的“反服貿運動”中即不乏此類族群。綠營人士希望通過操弄“運動”達到阻撓當局施政、降低馬英九威信的目的,并熱衷投身此類“運動”、標榜鼓勵“世代交替”,以期博得青年認同。部分青年選民卻因這類口號感召增強了參政意識,將就業困難、經濟疲軟等不滿情緒投射到選票上,加深了國民黨潰敗的程度。此外,綠營人士亦極力宣傳“社會運動”將對臺灣政治造成影響、帶來積極改變,并將自己打扮為“社運”的推動者,運用頗具煽動性的政見拉攏有此興致的青年選民。
三是臺北市長選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眾對藍綠惡斗的厭惡。島內輿論稱,此次臺北市長選舉近乎一場全臺灣集體參與的“體制內革命”。盡管在造勢期間不乏藍綠勢力高聲疾呼,但一種掙扎著要翻轉現有權力結構、追回公民自尊的社會氛圍充斥在輿論空間。選舉過程中,社會輿論展現出“超越藍綠”的強烈渴望,民眾期盼良善政治,厭倦藍綠政治惡斗,故標榜“白色力量”的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迎合選民心態、斬獲大量選票,而急于打“藍綠對立牌”的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卻難收造勢之效。
四是新媒體在此次選舉中發揮了較大作用。不同于以往選戰僅重視造勢活動、掃街拜票及基層組織動員,部分參選人還積極挖掘網絡資源擴大宣傳、博取認同。臉書(Facebook)、Line等年輕人常用的交流工具成為民眾討論參選人政見、選舉突發事件的平臺,這類新媒體使訊息傳播變快、變廣,很容易形成具有一定導向性的社會輿論,達到左右民意的效果。
五是傳統理論在分析此次選舉時不甚適用。學者觀察此前的選舉,總傾向于用“基本盤”、“派系整合”、“組織戰”等理論或視角進行剖析,但用在此次選舉中卻顯得方鑿圓枘。譬如,臺北市基本盤“藍大于綠”,但柯文哲提出“超越藍綠”的政治主張卻令連勝文難催“基本盤”,泛藍陣營基層“樁腳”松動,組織戰難以奏效;國民黨臺中市長參選人胡志強積極動員當地派系,成功整合紅、黑兩派,卻擋不住民眾尤其是青年世代求新求變的政治訴求。應當說,觀察、分析臺灣選舉有待理論更新與視角轉換。
藍營在“九合一”選戰中全線潰敗,令支持者不勝痛心,外界譴責國民黨高層的聲音此起彼伏。敗選消息剛一傳出,部分國民黨黨政高層即迫于壓力宣布請辭,黨主席馬英九亦在黨內輿論強大壓力下準備辭去主席一職。
其一,“行政院長”江宜樺于敗選當晚請辭獲準。江在記者說明會上稱,民眾聲音透過選票清晰地表達,選舉結果顯示當局施政未獲民眾滿意。于是,江決定擔負政治責任,辭去行政職位;并表示“總統”將盡快選定下任“行政院長”人選,進行“內閣”全面改組,全面應對挑戰。
其二,國民黨秘書長曾永權辭去黨職。面對敗選,曾永權亦表示為之負責并辭去秘書長職務。旋即,馬英九帶領副主席吳敦義、郝龍斌等黨政高層出面承認敗選,表示國民黨遭遇極大挫敗,將提出改革方案,不回避任何責任。
翌日,國民黨對外宣布,黨主席馬英九“絕不戀棧,會負起應負的責任”。按照國民黨黨章,國民黨主席為“總統”時,自其就任“總統”之日起即兼任本黨主席,卸任“總統”時亦同免兼任;主席缺位時,由副主席依黨代表大會通過之順位代理之,并于3個月內按第一項規定選舉新主席。因此,主席一旦缺位將由當前第一副主席吳敦義暫代;且要在3個月內召開臨時黨代表大會改選新主席。國民黨高層的替換及如何進行改革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