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移動互聯網營銷培訓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如何在微信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
?北京移動互聯網營銷培訓講師劉杰克老師文摘:如何在微信與移動互聯網時代崛起。只有開放創新包容的心態,才能夠贏得更多的支持。醫商圈是未來醫療和商業共贏和發展之路。有些人已經在做,只是沒有告訴你罷了。其實很多行業都跨界和醫院搭線了,諸如銀行,通過導流患者增加自己銀行的粘度和業績,很多電商也早早的緊盯醫藥系統,哪怕是醫院wifi免費覆蓋,在覆蓋的背后也暗藏玄機。
站在未來看現在:“線上與線下店的整合目前只能說還在‘嬰兒期’,線上與線下無縫對接的創新融合,實現數字柜臺/實體店鋪 (Digital Shelf/Store)才是代表未來。實體也不要抱怨互聯網對自己的沖擊,而是要主動的迎接挑戰,實現實體+互聯網的時代,跳出盒子思考未來才是王道。法國數字傳播咨詢機構Emakina集團CEO曼紐爾·迪亞茲(Manuel Diaz)便認為,在商業格局大變遷時代——零售商與其將目光聚焦在如何將線下運營悉數“數碼化”(這個路徑即便做到最佳,也僅僅是追隨者),不如重新思考建立一個獨特的“存在目的”(find a new purpose in the digital world)。為零售實體店打開一段“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路。醫療行業同樣需要線上線下結合。由于人們獲取信息和咨詢的手段渠道都已經變化了,曾經的營銷渠道很難在起到作用,醫院要有能夠和患者或者說更大的潛在患者產生粘性,讓患者和醫院更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通過線上的營銷和宣傳,百度競價被詬病,百度疾病吧也被起底,據說北上廣地區通過百度導流到醫院的患者的成本有3000元左右,這些不是一個有情懷負責任的醫院干的事情。同時銜接醫院的診療流程,優化流程、節約時間、降低成本、消除浪費、提高效率、提升患者滿意度、給患者帶來優質的診療體驗。通過不斷的優化調試,能夠逐步實現患者價值的最大化、過渡到醫療個性化、醫療定制化、醫療產品化。實現真正的醫療+互聯網。沒有解決患者就診痛點的“+互聯網”都是大忽悠。
摘要相關數據顯示,經過2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網絡大國,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之路,為世界互聯網發展做出了中國貢獻、創造了中國經驗。
由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編寫的《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報告》指出,經過2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網絡大國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互聯網發展之路,為世界互聯網發展做出了中國貢獻、創造了中國經驗。截至2015年7月,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68億,網民規模全球第一,固定寬帶接入端口4.07億,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鄉鎮和93.5%的行政村,寬帶用戶規模全球居首。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網絡,4G用戶突破2.5億。
電商崛起:互聯網經濟在GDP中占比不斷攀升,網絡零售交易規模全球第一,互聯網企業市值規模迅速擴大,4家上市公司進入全球互聯網公司十強。電子商務引領互聯網經濟發展,網絡零售交易規模躍居全球首位。2015年前十個月網絡零售總額達2.95萬億元,2015年“雙十一”僅阿里巴巴所屬各平臺當天交易總額就達到912億元,再次刷新全球網上零售交易記錄,同時移動購物快速發展。
物流爆發:過去十年快遞行業搭乘電商之風獲得快速發展。2015年是“200億件”元年,中國快遞業發展的里程碑之年。一年200億件快遞,平均每天處理5479萬個包裹。而在五年前,全行業認為每天能處理1000萬個包裹就實屬不易,在2013年全國快遞業務量也才92億件,短短兩年內翻番有余。
實體尷尬:“數字時代實體面臨巨大尷尬”,實體陣亡、傳統受挫、唯創新求生。海爾互聯網化、定制化在迅猛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又站在了時代的前列。我們不能怪互聯網把實體搞廢了,要怪只能怪我們自己沒有很好的跟上互聯網的速度。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深入,人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已經發生變化,電商的崛起,對確實是重要的打擊。以前熙熙攘攘的步行街冷清了,人們都藏在互聯網背后,如何把互聯網背后的人再次吸引到實體店,估計已經是很多實體店最揪心的事情。
醫商圈崛起:設想一個未來以醫院或醫療資源為核心的商圈在逐漸取代曾經紅火的商圈,新的商圈要想火,不弄個醫院,難,哪怕搞個牙科診所。這就是未來的“醫商圈”,現在醫院周圍,尤其是優質醫院周圍,人群越來越集聚,商家的收入自然可觀,而傳統的商圈人流越來越少,生存步履維艱。醫商圈是一個互惠互利的生態圈,很多醫院,尤其是新建醫院,需要人流量,需要知名度,需要導流。圍繞醫院建立的商圈是希望醫院能夠帶來人流量,醫院也需要和周邊商圈社群搞好關系,兔子不吃窩邊草,那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法,但對醫院來說,維系好周邊環境也是一種保護,如果周邊抵制您,你就危險了。醫院可以和周邊社群構建一個和諧共贏的生態圈,彼此增值,互相依托,成就彼此。
商圈升級:萬達以前在各地做商圈,風生水起,但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很多商圈也大不如前了。近日斥巨資150億搞醫院,為什么?進入醫療行業那是自然,但還有一點是拯救自己的產業鏈,構建以醫療為核心的新的商業生態系統。這也不難想象,其實在很多樓盤銷售的時候,都把周圍的醫療資源做為其最大的賣點,無論如何要找點關系,萬達直接把資源做到自己的版圖,那是這個樓書的升級版。在諸多行業中,醫療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一直拒絕著互聯網的顛覆,但是也難免被互聯網不斷的滲透,但其本身確實有其獨特之處,線上確實能夠解決很多我們過去的煩惱惑,比如掛號、咨詢、遠程診療等,但是最核心的診療操作和手術等,我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線上通過醫師的指導自己完成,比如注射藥品,比如簡單的切一個發炎的闌尾,這就注定,在網上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所有你對醫療的需求,你必須穿過滾滾的車流,趕到醫院。現在除了工作之外,醫療恐怕快成為一個人不得不外出的重要理由了。生鮮配送、餐廳外賣、甚至是買房都可以網上買了。那以后醫院就會成為一個人群匯聚之處。那也就不難理解萬達巨資搞醫療了。搭建了醫療資源,人們為了好的資源從互聯網背后出來,自然會產生很多周邊消費,是否能夠產生周邊消費,就看商家的本領了。和醫院直接相關的商家如水果店、花圈店、藥店、小吃店自然是如魚得水,其他商家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吸引已經走出互聯網的顧客。